假如吕布听了陈宫的话会不会变成四国?《三国演义》小说,陈宫和庞统的才能是不是被夸大了你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假如吕布听了陈宫的话会不会变成四国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题主应该是觉得吕布之所以失败,主要是不听陈宫的话造成的。不妨假设吕布对陈宫言听计从,那吕布是否会变得出息一些呢?我个人觉得,依然不会对历史的走向有太多的改变,四国的模式更是无从谈起。

吕布与陈宫旧事

陈宫原本是曹操的麾下谋士,而且在兖州刺史刘岱死后,推动曹操坐上了兖州刺史之位,算是从龙旧臣,为何后来会跑到吕布那边呢。关于陈宫叛变的原因,由于史料中没有准确回答且陈宫也没有单独的传记,因而只能靠史料中的蛛丝马迹去推测分析。

△吕布剧照

目前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曹操迫害了不少名士的说法。具体说就是陈宫这个人性格耿直刚烈,交友广泛,但是在曹操立足兖州的初期,由于曹操出身宦官世家,经常会遭到清流名士的非议和蔑视,所以曹操为了控制舆论杀了一些名士,而这些名士中,有几个是陈宫的至交好友。

前面说过,陈宫的性子很是刚直,爱你你就是我的掌中玉,恨你你就是棵烂稻草。那么曹操因为与当地名士的冲突和肆意的杀戮,引发了陈宫的愤慨,使得曹操在他的眼中从“掌中玉”变成了“烂稻草”。于是,我们的耿直男陈宫先生就干了一件让大家都很意外的事情:劝说张邈迎接吕布入兖州,把曹操这个不讲究的人给撵出去。吕布当时正在四处流浪,因为白眼狼的人设已经是没人待见他了,有这样的好事自然是千肯万肯了。但是张邈为何也同意迎吕布呢?他可不是耿直先生。原来,作为汉末八厨之一,张邈起初是支持曹操的,后来袁绍给他写了封信,内容是警告他注意站队,否则别怪来日冀州大军杀过来时对他不客气。张邈被吓着了,当时的袁绍是真正的霸主,割据势力中的魁首,而张邈所在的陈留离袁绍的势力范围太近了,一旦打起来是首当其冲。所以,张邈也起了自保的心思,就与陈宫、吕布一拍即合。

陈宫能否创造奇迹,扶吕布“上墙”?

曹操听闻兖州叛变,也是惊呆了。陈宫和张邈实在是太让他无语了,这个朋友不能交了。于是,曹老板立即停止攻打陶谦,回军攻打吕布。这里曹操要感谢荀彧和程昱,用计谋保住了鄄城、范、和东阿这三个县城,使得曹操有了平叛的资本。接下来的对战就只能说,曹操的军事能力和手下的谋士团太强了,不是吕布可以比的。兖州争夺战中,吕布只是初期赢得了一些优势,等到了后面,就是被曹老板压着打了。

最后,吕布一直被打出了兖州,投奔了徐州的刘备。从这一时期可以看出,吕布就算是有陈宫也不是曹操的对手。荀攸曾评价陈宫是“夫陈宫有智迟”,说的是陈宫这人有谋略不假,但是机变能力差,思维不够灵活迅捷。再看曹操那边,荀彧、郭嘉、荀攸、程昱,就这四位大神级谋士,就在谋略上完全碾压吕布了。

△陈宫剧照

从后来的下邳之战也能看出,吕布节节败退,不是陈宫不行,而是他不足以扶起吕布这块“烂泥”。为啥说吕布是块“烂泥”呢?

1、人品差,三国第一白眼狼。

杀第一义父丁原,杀第二义父董卓,投袁术被嫌弃,投袁绍被追杀,刘备接纳他反而出卖刘备,最后混得真是人见人打。想要成就大业,人心声望很重要,不然没人愿意替你效力。所以首先吕布根本就失了人心,身边不会有太多的人才效力,也难以聚集民心稳坐一方。

2、有勇无谋,猜忌寡断。

吕布原本就失了人心,麾下人才不够多,有数的几个老人还不能好好任用。比如高顺、张辽,包括陈宫,都是一边用,一边防着,不愿意给予足够信任。如此一来手下的人如何能施展出全部才能,又怎么能真正归心于主公?你看张辽到了曹操那里,曹操对他的任用,让他大放光彩,这就是很鲜明的对比。

所以说,吕布的败局那是从开始就注定的,这种人成不了气候,不是多一个陈宫就能挽救的。

就算最后的下邳之战,吕布出城迎战一样会被曹操的水淹之法给击溃。最好的结局无非是吕布带着陈宫再次出逃。但是天下之大,却没有吕布的容身之处。往北是袁绍,往南是孙策、刘表,我想没人会愿意接纳反复无常的吕布,弄不好还会把他斩首送给曹操,他最后的结局依然是只有败亡一途。

结语

吕布的难成大业,问题主要出在自身上,不是听不听某人话的问题。我想就算把诸葛亮配给他用也是白费,因为底子已经烂掉了,没有辅佐的价值。开创基业的王者,从来都不是只有勇力就足够的。吕布自恃勇力,小觑天下人,其实这是傲慢害了他。他若是有自知之明,就安分地去某个势力做个大将,还是很有出路的。

《三国演义》小说,陈宫和庞统的才能是不是被夸大了你怎么看

《三国演义》小说对陈宫和庞统的才能的确是夸大的,但夸大的内容有所不同。

首先讲《三国演义》小说对陈宫的才能夸大有地方有:

在正史中记载陈宫凭着自己的名士的名声,帮助曹操得到兖州(当时的兖州因刺史刘岱跟黄巾军作战时战死)。陈宫的杰出才能不在智谋,而在于杰出的外交能力,有较好的人 脉关系和社会影响力。

正史中的陈宫是一个社会交际很广的人物,后来他能够反叛曹操、使兖州数郡郡守皆响应起事,仅余鄄城、范城、东阿三座县城尚属曹操领地,同样是动用了他的个人影响力及当地士人对曹操的不满情绪。

《三国演义》里把陈宫塑造成忠义形象,因为曹操宁负他人的言行,所以陈宫弃曹而去。真实的情况是曹操滥杀当地名士,引起当地士人公愤,陈宫借机起事反曹,要为兖州名士报仇。

《三国演义》里把陈宫塑造成机智谋士的形象,但事实上陈宫老做傻事:

第一件傻事:引曹操入主兖州,后来又反叛曹操。

第二件傻事:迎吕布反曹,后又阴使郝萌反吕。

第三件傻事: 索使吕布与反叛朝庭的袁术联合反曹。

从以上三件事看,陈宫或许聪明,但认人很不准,缺乏政治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演义》小说,对庞统才能的夸大,主要体现在得卧龙凤稚一人者可安天下。虚构了庞统巧施连环计等内容。可能庞统死得太快,才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但从结果看,庞统更像是被贴了智慧标签的人物,以有限的人生经历,难以判断他的才能到底有多高。

宁给厉害人牵马,不给怂人当军师怎样理解这句话

“宁给厉害人牵马,不给怂人当军师。”这话是有其道理的。

具体表现在跟着厉害的人,能够走向成功。厉害的人成功了,作为他的牵马者,肯定也能跟着吃香的喝辣的。说不定还能成为封疆大吏。清朝雍正皇帝手下的李卫就是最好的例子。

反过来说跟着怂人自然很难成功,哪怕是给怂人做军师,成为一个老二也不行。有几个像齐小白信管仲,刘备信诸葛亮那样的?越是怂人,耳根子越软,越没主见,更不懂该信任谁不该信任谁。如陈宫之跟吕布,桓范之跟曹爽,都是主子听不进自己的意见,最后都跟着主子落得身死道消。他们的故事大家可以去头条搜索搜索。

刚说到李卫,估计有人会抬杠,李卫是雍正跟班,不一定是给雍正牵马,其实跟班和牵马也没啥区别,你要愣是抬杠,那咱就举个牵马成功的例子:

《西游记》里的猪八戒。知道吧!蒋大为唱的《西游记》主题曲里的“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就是以猪八戒为第一人称唱的。悟空开路,八戒牵马,沙僧挑担。这猪八戒就是唐僧的专职牵马人。这货给唐僧牵马,最后就成了净坛使者,有吃有喝不愁饿肚子。比他原来在天上当个天蓬元帅都强,天蓬元帅说起来好听,但稍微犯点错误就麻烦大了,被打下凡间托生成猪,多难堪呀。并且这货借着牵马的机会和老板关系处的非常亲密,深得唐僧信任,动不动就告孙悟空黑状,一路上悟空总被紧箍咒咒。

由此看来跟厉害人牵马实惠多多,真不是啥见不得人的活儿。反而跟着怂人当军师却不一定得到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