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重用袁崇焕、孙承宗、熊廷弼,为何打不过后金大字不识几个的八旗军?正面人物也祸国殃民为何说兢兢业业的孙承宗加速了明朝的灭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明末重用袁崇焕、孙承宗、熊廷弼,为何打不过后金大字不识几个的八旗军

论才能除了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真不怎么样!

但明朝腐败,熊廷弼上任时朝廷就算足额发饷,士兵也是衣不蔽体,如此情况下如何能打赢?更不提的是,熊廷弼的权力被掣肘,根本没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这当然与熊廷弼的个人古怪性格也有关系。

至于孙承宗,善于和稀泥,功于表面。筑关宁防线时,置办十四万大军。论攻,这十四万简直是摆设;论守,根本无需这么多人!因此被非议糜饷——纯属把自己坐吃山空。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孙承宗将山海关的兵几乎调空到锦右去偷袭耀州,结果调度失控而且渡河部队(上千人)被后金小队歼灭(柳河之败),高级指挥官(副将、参将)都阵亡了好几个,整个关宁军都稀里哗啦跑路(袁崇焕闪亮登场止住溃兵)!只好吹嘘为“巡河哨败”,可是连袁崇焕都看不起。

高第接任收拾烂摊子,将锦右部队撤回(并没有放弃宁远),整顿防务防止后金报复。到宁远之战时,朝廷催促高第派援军支前,高第奏报关宁军只有五万八千(宁远前屯都算上),兵力不足连守山海关都不够!朝廷大惊:之前孙承宗奏报十四万清汰虚额后不是十一万多吗,怎么少了一半!后来朝廷派巡关御史洪如钟去核查,一番运作后洪御史汇报关宁军有九万人,而且年年叫唤饷不足动不动向朝廷催饷的关宁也不缺饷了,还有余饷(吃空饷吐出的一部分)填补下一年。此事在崇祯年被王在晋提起挖苦孙承宗。

至于袁崇焕,可以说是明朝边防的搅屎棍,你可以把袁崇焕当成是哈士奇——拆家能手。论才能,一城守备之才——只能负责一个城的守备才能!这人好为吹牛皮,除了对崇祯“五年复辽”,还有对天启皇帝鼓吹屯田——“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定成为臣擒”。其人胆大妄为,又好奇思异想,却不踏实办事。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背后种种劣迹斑斑、甚至罪恶滔天。崇祯的定罪基本属实,比如:“卖粮则资盗”,卖粮给后金的盟友蒙古部落,其中蒙古部落将物资“市卖与东(东即后金)”;“遣散援军”、“纵敌长驱”,在蓟州城把刘策等人赶走,又打包票“必不令敌越蓟西一步”,结果后金就在其眼皮子下过了蓟州城从而突入京畿……并不是说袁崇焕此人如何卖国,而是“误国深重”罪恶种种。

正面人物也祸国殃民为何说兢兢业业的孙承宗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请原谅我的不请算来,看这问题扎眼:什么孙承宗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你懂得当时的政治环境吗?
1.可以这样认为:自1619年萨尔浒之战到1644年清军进关前,辽西前线的风平浪静得益于孙承宗.

孙承宗读书人,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战略思想是长期对峙,以消减满金国力,以国富民强的实力挤压金人.这可以减轻国家负担.
“以辽人养辽土,养辽人。”从而稳定了边防农耕,还承诺给他们三年免税。孙公还大力发展煤矿,制盐等行业,从长期防御思想出发,与袁崇焕等人研究,设计并修筑了功能强大的宁锦防线。致使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也只能“望线却步“.
2.木匠天启帝缺乏战略眼光,实权又在魏忠贤手上,减弱了孙公的光芒.

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后后,被加封为兵部右侍郎,赏赐白银二十两,九千岁魏忠贤,天启帝特令给魏忠贤的赏赐白银是四五十两不等还特别调魏忠贤的侄子为宁远前线指挥官之一,从奖励政策上否认了三军的功劳,凉了将士的热血,这颠三倒四,赏罚不明,政局乌烟瘴气的气象才是孙公黯然失色,,加速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如何评价孙承宗

独家原创,非授权请勿转载

一、宁远大捷

明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大明辽东换帅,新任统帅高第下令放弃山海关外的防御,全军撤进关内。

宁远道袁崇焕坚决反对弃守关外咽喉重镇宁远,表示与宁远城共存亡。他刺血写下誓言,守军二万将士无不振奋。

先来个坚壁清野,把城外的兵民全部收到城内,城外的房屋积草统统烧毁。

派祖大寿、满桂、朱梅、左辅四将守四门,十一门“红衣大炮”布置在城楼重要部位。

秣马厉兵,严陈以待。

后金努尔哈赤率十三万大军,来攻宁远。

天启五年(1626年)正月二十三日,大军包围宁远,劝降。

袁崇焕以红衣大炮的轰鸣声作为回答,毙敌众多,后金大营往西后退。

从二十四日起,后金兵大举攻城,攻城车、钩梯正面攻击,城下万箭齐发,雨点般射入城内。

明军依托坚城,死战不退,大炮猛击,滚木擂石砸下,大量杀伤后金兵。

战斗激烈时,袁崇焕亲自挑土搬石头,浑身是血,依旧镇定指挥。

战打到二十六日,红衣大炮的威力无比,一次次击倒成片的后金骑兵,使敌人畏惧不前。

有一炮击中敌军的大营,重伤后金军中一重要人物,后金兵说是出师不利,用皮革包裹着尸体,军中大哭。

于是撤军。

这是明、后金近年来交战,明军的第一次胜利,大大激励了明军的士气民心。

有传言称努尔哈赤就是受伤的那个首领,退军后没多久就死了。

当年努尔哈赤已六十八岁,一生百战百胜,却不料挫败于宁远城下,又惭又怒,生病去世,也是有的。

此战令袁崇焕、祖大寿这些人名声大噪。

这一帮牛人背后,有一个真正的统帅。

正是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辽东建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垒,练兵十一万,屯田五千顷。

在他统帅辽东的四年里,后金努尔哈赤没有动手,等他去职回京,努尔哈赤就立即发动了进攻。

袁从焕、祖大寿、满桂这一拨人都是他从中低级官员中提拔到重要岗位,最终成为辽东大地上明军顶梁柱般的大人物。

这个影响辽东攻防走向的关键人物,就是孙承宗。

二、帝师

孙承宗,字稚绳,河北高阳人。人长得很威严,一丛胡子,倒竖着卷起。

讲话的声音很洪亮,震得壁板嗡嗡响。他早年担任大同等地地方官的家庭老师,在边关来去,特别留意实际有效的战备工作。

经常和退伍兵、中下级军官交朋友,对军事事务有直观实用的理解。

他写过一首诗

渔家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直笔写出士大夫不体察民情,想当然地以为风花雪月无限美好,却未识民间真正疾苦。可见此人的务实作风。

在底层工作生活多年,直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四十一岁的老孙,才中进士第二名,进入仕途。

阅历深厚,洞察人情的老孙,处理事务就讲究实际。

1615年,皇宫内发生“梃击案”,牵扯到皇太子、皇贵妃等重要人物,老孙教主办人:“这个案件不能不追究,但又不能太过追究。查到一个级别,就要适可而止。”

果然这么办符合了皇帝的意思。

天启皇帝

万历四十八年,朱由校(天启皇帝)即位,孙承宗担任皇帝的讲师。

小皇帝每每听完课,觉得格外开窍,非常喜欢尊重这个老师,从来叫孙承宗“我老师”。

后台这么硬,在明朝后期你死我活的权利争斗中,才一直没被折腾死。

孙承宗生活的时代,明朝内忧外患不断。

东北的满人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