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陈廷敬,为什么被康熙皇帝称为完人
发布时间: 2023-07-17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之说,两个完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同样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则被称为“半个完人”。在大清还有一位被康熙称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他就是反腐名臣,大清相国陈廷敬。

​陈廷敬生前显赫死后寂寞,因为他的孤臣地位,很多人对他不太了解。近些年随着官场小说作家王跃文的《大清相国》的推出,加上王岐山的推荐和电视剧《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播出,陈廷敬才进入了人们视野。

陈廷敬(1638—1712年),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人。陈廷敬为官53年,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工、户、吏、刑四部尚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主持编纂了《康熙字典》。

陈廷敬这“四部尚书”,堪比曾国藩的“五部侍郎”,也是一位政治上的全能人才。

王跃文曾这样赞扬他: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陈廷敬入仕初期担任过起居注日讲官、翰林院侍讲学士、掌院学士、经筵讲官,看起来没有什么实权,只是一个教师,但他教的学生可不一般,这个学生就是身为皇帝的康熙。在为康熙讲学的过程中,陈廷敬的才识和品德得到充分展示,深受康熙的青睐。后来陈廷敬在官场青云直上和他这一特殊身份不无关系。

陈廷敬的《午亭文编》曾记载他和康熙探讨“小人”的对话,耐人寻味。他说:

从来上之德意不能下究,民之疾苦不能上闻者,皆小人为之壅蔽于其间也。故贵解而去之。小人之害,有不可胜言者。盖小人未得志之时,必工为谄媚之术,既得志之后,则肆其险毒之奸,是以断然必解而去之也。

君子光明磊落,即有过失,人所易见;小人巧佞回邪,患得患失,凡所以贪位固宠者,无所不至。又能形人之短,见己之长,能使人主信任而不疑,故得专权而肆其恶。

王跃文据此在《大清相国》演义成陈廷敬借机扳倒权臣纳兰明珠。史书中虽没有记载陈廷敬是否参与扳倒明珠的行动,但通过陈廷敬的言行,王跃文这番演义还极有可能是真事。

陈廷敬的整个仕途,在吏部任职最长,他曾两度出任吏部尚书,也在主管监察、弹劾及建议的都察院做过两次一把手左都御史。

陈廷敬是大清反腐名臣,他认为官员合格的标准就是“清廉”。他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要想根除贪欲,就要从节俭做起,"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

在《请严督抚之责成疏》的奏折中,陈廷敬提出吏治的关键是加强对地方总督、巡抚等高官的监督和问责。“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不廉,则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

在左都御史任上,他曾扳倒一个“大老虎”云南巡抚王继文。当时王继文圣眷正隆,他因平定三藩之乱有功,即将升任云贵总督。陈廷敬经过明察暗访,查实王继文原来是个“大贪官”。他先康熙皇帝连上三道奏折,弹劾王继文趁平定三藩之际“亏损国课几至百万之多”,并且“侵没饷银已九十万余两”。王继文很快被罢官,一时间官场“风纪整肃,大小吏莫不动神惶恐”。

平定三藩之后,清朝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铜钱需求大增,铜钱短缺,以致铜贵银贱,有的官员就勾结奸商毁钱铸铜,牟取暴利。康熙皇帝交给陈廷敬一个临时任务——负责铸钱。

陈廷敬采取的对策是减轻铜钱重量,这样毁钱铸铜就无利可图了。同时他还整顿了铸钱部门的贪腐积弊。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礼部时,他就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使部属风气一时好转。在户部时,他刹住了部里官吏冒领财金 的不正之风。在吏部,他给家人下了道强硬命令:如发现来访者行为不端,送礼谋私,坚决拒之门外。此举抵制了跑官、要官、买官的不正之风。

陈廷敬在监督铸钱时,手下从废铜堆里发现了一枚秦代铜钱。下属知道陈廷敬爱好收藏古币,就说古钱是吉祥物件,请陈廷敬戴在腰间。后来,钱局送来新铸的一批样钱请陈廷敬过目,一枚铜钱落在陈廷敬这里。起初陈廷敬并没在意,过了不久,他想起了自己的誓言,把两枚铜钱还了回去。并说:“吾誓不受一钱,前后取其二,其何以自明”。事情传开后,朝中官员都钦佩陈廷敬的廉洁。

山西皇城相府

陈廷敬一生治学勤勉,为官清廉,立业、立德、立言上多有建树,康熙皇帝高度评价他“恪慎清勤,始终一节”,“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反腐治贪虽有时代局限性,但陈廷敬身上清正廉洁、勤勉为政的品质是哪个时代都需要的。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