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北方战事吃紧而且短兵缺将,为什么不把南方的军阀集团北调支援呢?如何评价《绣春刀2:修罗战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明朝末年,北方战事吃紧而且短兵缺将,为什么不把南方的军阀集团北调支援呢

明朝在与满洲人和起义军对抗中,并不是没有动用过南方的部队。在辽东与后金作战时,南方明军多次有北调的记录。后来皇太极深入京城腹地的过程中,各路勤王的部队也有南方明军的影子。但是南方的明军存在前期与后期战斗力严重退化,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众所周知,明朝兵役制主要有两种招募士兵的方式。一种是世兵制,军职世袭罔替。老子死了儿子接班,说白了,基层军官就是拼爹,没有战斗力看天分;第二种是自给自足制,明朝号称养百万兵、不耗费百姓一粒粮。但说白了就是让军队自给自足,部队屯田种粮,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可是部队天天都在种田,日日都在盼收成,哪还有精力训练呢?不训练,战斗力从哪来?

而且由于南方的气候比北方更适合生产,而南方本身的战事也不多,就导致南方明军总体上沦为了一支以种田为主的屯军,一心一意的种地收粮。这些以耕地为主的兵,本身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靠他们去抗后金?那不是让他们去当炮灰么?

那么是不是说南方明军没有精锐呢?其实也不是。从历史记载来看,南方明军还是有很能打的部队的。但问题是,受限于明朝政府财政的压力,这些南方精锐明军的数量偏少,而且也没有合理的补兵系统。就那么几万人,打完了就没有了!俗称一次性军队……

南军第一次北调,是大明万历四十七年。由于努尔哈赤突袭抚顺,震动了明朝朝野。消息传到京城后,举朝一片喊打之声。然而现实却泼了大明君臣一身凉水:此时的明朝,不仅没有钱,甚至连可战之兵都没有多少。

于是在调兵报复之前,万历皇帝首先是搞清楚目前有多少可调之兵。辽东巡按兼监军陈王庭提交了一份连他自己都不信的调查结果:据臣亲自查点,主客军丁各四万有奇。这里的主兵指的是辽东本部兵马;客兵是指从各地抽调兵马。陈王庭的言外之意,明朝在辽东的兵力实额约有四万多人。(号称有二十万)

不久之后,真正的统计报告出来了。当时辽东的精兵,实际上连一万人都拿不出来!二十万兵中,有十几万都是打酱油的。

既然辽东兵力不足,那就必须从关内,甚至是闽、浙、蜀等南方地区调兵了。于是,兵部尚书差点累的吐血了。费尽心思的从大明各地抽调了八万多人,其中:

华北地区的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出了三万精兵;西北的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处出了两万五千精兵。北方边军合计出精兵五万五千人。

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南北直隶合计出了两万精兵;浙江出四千精锐的戚家军;湖南湘西永顺、保靖、石州等土司,出七千多土司精兵。南方合计出精兵约三万人。

总计八万六千人,号称四十七万。结果被努尔哈赤的六万八旗兵打的全军覆灭。这一次大惨败,几乎消耗掉了南方明军精锐的一半以上。

两年后,沈阳城下。明军这一次总体上又是大败,但是在浑河之战中,两支从南方来的明军表现的令人震惊。分别是:戚金的三千浙兵和秦良玉的数千白杆兵。

浑河一战,两支南方明军并不是败在了战斗力上,而是数量。七千部队,在没有增援的情况下,被努尔哈赤的六万精锐包围,在被轮番攻击下,弹尽粮绝。但是尽管如此被动,七千南方兵还是杀掉了将近三千满洲八旗兵,生俘参将一名,游击两名。打的努尔哈赤亲帅的正黄旗都损失惨重。但是这一次惨败,南方明军的精锐算是彻底死绝了。

崇祯继位后,明朝两百多年的矛盾来了一个总爆发。明朝政府陷入了:缺钱→征税→造反→镇压→缺钱的死循环。中原的老百姓穷的只能造反了,这可是比后金要猛得多的一群人。南方明军此时在干嘛呢?第一,种地。保障北方的粮食供应;第二,维稳。保障南方的社会稳定。说的难听一点,南方明军从屯垦部队转变为了半屯垦半治安的保安团。

既然要给北方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那么此时南方的明军基本就不可能再练精兵了,毕竟朝廷的财政压力那么大,镇压农民起义与维稳的压力也那么大。南方明军只要能维持住南方的稳定,崇祯皇帝也就很满意了。扣回我们的主题,在北方极其危险的时候,南方的军队如何开拔到北方作战?因为没钱!调兵是需要钱粮的。南方明军战斗力不行,那么就不可能指望他们去干他们干不了的事。所以只能派他们去干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种地、维稳……

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后,南明的国防力量,也就是江北四镇,其实也都是北方南下的明军,并不是南方明军。四镇中的明军,后来基本上就是清朝设置在江南的绿营兵,战斗力之强,让人都无法想象他们之前是明军!所以说,不是明军不能战。关键是好处有没有给到位。真金白银才有战斗力,其它的都是扯蛋玩意。

总的来说,北方尤其是九边,由于一直都有战事,北方明军的战斗力还行。南方由于战争比较少,南方明军得不到基本的训练,战斗力也就稀烂了。尽管有一小部分的南方明军的战斗力很强,但是跟整个南方明军的规模比较,比例太少了。归根到底来说,这是明朝军制的弊病。

另一方面,明朝的财政问题很差,也导致朝廷每次用兵,出兵数量都不多。这就要求必须是精兵出战!南方明军总体上战斗力不强,不符合精兵要求。去了也是白去,白白的浪费钱粮罢了。

如何评价《绣春刀2:修罗战场》

绣春刀2丨一群蝗虫对宿命的反抗

如果之前没有看第一部,直接看第二部的观众一定会对影片评分很高的,这样也很容易理解影向标那些所谓专业人士打9分占多数,笔者更想把本片当作一个独立电影看待,因为这样的话,影片的故事性和悬疑度会增加一个量级。

观众会一直在揣测沈炼会死不,是魏忠贤输了还是崇祯做了傀儡,如果看过前作也就没有这些疑问了,观影体验会大打折扣,影片之所以成功,是剧本对每个角色之间纠缠的情感设定,它不仅是相杀相爱的爱情,还是兄弟之间割舍不开的情义,更是一个朝代变迁背后的血祭。

01

纠缠的情感

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是面对一个要杀你的人,你却不忍心或不能杀他,从此才有了江湖中的义,江湖中的爱。看着主演张震总觉的面熟,原来曾与金基德合作拍摄过《呼吸》,并入围了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呼吸》里张震的演技真的爆表,全程无一句台词,将囚犯之间的生死恋全靠眼神传递出了一种独特的绝望,或许正因那次的磨练,才有了今天沈炼那传神的眼神。

北斋这个角色是所有情感桥接的点,作为锦衣卫的沈炼曾让她流离失所,如今在舍生护她,信王曾救她于溺水的河流,如今要却要杀她,恩师为了大局却要对她灭口,曾经效忠的组织利用完她而背叛她,由她所牵连的人物的命运都掌握在世道手里,每一个的宿命不过是改朝换代的工具,

每一个工具却在为了生存在挣扎,我们企图想寻找一个位正面的角色,最终费尽心机没有找到一个,那些锦衣卫、东厂、崇祯、东林党也不过是历史的符号,影片告诉我们,一旦人穿上了这层身份,他们经常会干身不由己的事,所有事都由身份在驱动,可是沈炼却是一个叛逆的人,他追求的是江湖里的情与义,他不甘于被身份的捆绑,正如他质问陆文昭与魏忠贤有何区别。

至此,他开始了对宿命的反抗,第一次救下了他要杀的人北斋,第二次放过了要杀他的人陆文昭,第三次救下了要陷害他的人佩纶,第四次放过了要杀她的信王。所以才上演的悬崖边的修罗之战,斩桥救佳人的场面。

02

细节

影片善于用人物的表情暗示线索,先分析几个细节。第一次是陆文昭给公公抓鱼下跪镜头,他看着地面挣扎的鱼儿会心一笑(特写镜头),这里已经交代了他这只潜伏的咸鱼要翻身了,他天生就对东厂这些不如他的人跳不起,企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世道,也对应了开篇那句“要想不这么死,得换个活法”,再也不想做奴才了;

第二次沈炼在看上那幅画时,说了句“我喜欢那只蝗虫”,蝗虫暗示着他们这群为生存挣扎的底层人,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权贵(公鸡)的生存,并且预示他喜欢的不是画,而是画主的思想;

第三次是信王在给魏忠贤下跪时,有一个面部特写表情,他的脸是狰狞的,这里其实已经暗示信王并非是一个软蛋,只把自己伪装成软蛋放松阉党的警惕,其次是借阉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