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古文骂人(带意思)?现在有些人张嘴就骂人,在网上对别人进行人身侮辱,法律上对语言暴力有什么规定
发布时间: 2023-07-17

怎么用古文骂人(带意思)

题主的问题很有意思,骂人是不好的,但有时骂人也是必要的,不骂不行呀。古人骂人的经典话语不可数计,野狐和你分享一些。

一《诗经》里骂人的话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国风 鄘风 相鼠》

老鼠都有一张皮,都知道羞耻,一个人不懂得礼仪,那还不如死了算了。用于骂那些不知礼义廉耻的人。

二 孔圣人也骂人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个用陶俑、木偶来殉葬的人,会断子绝孙的。

孔子反对人殉,用像人形的陶俑、木偶也不行。

少而不学,壮而不为,老而不教,不死何为。——年轻时不学习、不上进;壮年时不积极有为地做事情;老了不知道教育晚辈后生;那活着干嘛,不如早早的死了算了。

巧言令色,鲜矣仁矣——嘴里说着漂亮话,满脸是讨好的谄媚表情,这种人是最没有仁德可言了。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骂上课睡觉的宰予的话,用比喻很形象的说宰予是无用之才。也是一时气话,宰予也是七十二贤之一,而且排名还很靠前。

三孟子骂人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杨朱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绝对利己主义者,更不用说为国君,为别人做点什么。墨子讲“兼爱”,这是一种无差别的爱,和儒家有等级内外差别的“仁爱”不同。所以孟子骂他们是禽兽,禽兽没有君主和父亲的概念。

四 庄子骂人的话

舐痔结驷——用最下贱的办法去求得荣华富贵。出自《庄子列御寇》

“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中就引用了这个典故,此典故后世诗文中常有引用,可见历史上这类人还是不少。

五《左转》中骂人的话

若敖鬼馁——若敖氏一族的祖先鬼魂怕是享受不到祭祀的血食而要挨饿了。

这是楚国令尹子文骂他侄子斗越椒的话,也是他对鼎盛了几百年的若敖氏家族的担心。后来斗越椒果然早反,若敖氏一族被灭了。这个成语就成了骂不肖子弟祸及家族,使家族灭绝,断了祭祀的香火。

六 鲁迅骂人的话

丧家的资产积极的乏走狗——鲁迅骂梁实秋的话

做了女婿换来的——鲁迅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

六 其他骂人的话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骂刘邦,当时天下没有英雄,便宜了刘邦这小子。感叹自己生不逢时。

今生顽劣,可卜来世——一句狠话,骂人今生顽劣,来世也不后有好的结果。

羞先人——陕西方言,其实是古汉语中使动用法的活化石,使先人蒙羞的意思。

骂人也是需要智慧的,不能爆粗口,不能低俗,一般说来还是不要骂人的好。

现在有些人张嘴就骂人,在网上对别人进行人身侮辱,法律上对语言暴力有什么规定呢

(根据网友观点整理)

首先,言论自由,人人平等。

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把真相转告大家!如果连真实的事情都不敢说,就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了!那么这个社会就真的完了!

其次,网络暴力,该消停了。

很多时候都是无端地诅咒和造谣,无脑地跟风及胡闹。有理有据的质疑当然出自理性,而无法无天的谩骂简直就是流氓。

刑罚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亊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争取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我们每一个有文化,有素养的媒体人都有义务依法履行监督权!社会的进步、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你、我、他的共同努力!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前不久报名学习,老师给每个人编了号,我看了看,我是250号。刚开始看到这数字,心想怎么这么巧?

后来一想总要有一个人是250,为什么不是我呢?就默默地将编号改成了250+网名的格式。心里思忖着只要我不说,静悄悄地也就过去了。

没想到群里不一会儿却因这个250热闹了起来。有人建议说怎么没有避开这个数字,有人建议换成2500,或换成25000……

250,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是怎样的不堪或不吉利?我很好奇,百度了下:

原来“二百五”是指说话做事傻里傻气,莽撞,好出洋相的人。说得白话一点,就是憨包一个。

憨就憨吧,也没什么,看来我这250心里,“二百五”是当定了。

这么多数字,为什么只有二百五成了骂人的代名词?虽然有书君觉得名字只是一个代名词,当当250也没什么,心中还是有疑惑的。

为此有书君追本溯源,想一探真相,当得知其来历后,再也不愿当250了。

为什么呢,且看两个故事:

一、瓜分黄金250两的历史渊源: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六国帅印的苏秦竟然被人暗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铁定的军事纪律,谁有这样的胆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让齐王大怒。

为了替苏秦报仇,他让人割下苏秦的头,挂在城门上,并贴了悬赏广告。说苏秦是内奸,杀得好,为了惩奸扬忠,决定悬赏千两黄金,望杀人英雄前来领赏。

告示一贴出,就有四个人来邀功,坚持说苏秦是自己杀的。齐王问千两黄金他们怎么分,他们说每人250。这下齐王火了,怒喝:“把这四个‘二百五’拖出去砍了”。

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民间传说:

在科举时代,有一考试多年的秀才,从十七八岁开始科考,考到结了婚,考到生了孩子,考到有了两个孩子。

当一个孩子五六岁,另一个孩子七八岁时,还是没考上举人。心想不能误了孩子,家中又不是太宽裕。于是决定不考了,自己教孩子。

他给他的这两个孩子大的取名叫成事,小的取名叫败事。

有一天,他要出门了。于是给两个孩子布置了作业。要求成事写300遍,败事写200遍。回来后,他检查作业。

发现成事只完成了250,而败事也完成了250。于是感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二百五啊!

后来发展到现在,当一个人做事不能恰如其分,还带来坏影响时,就会说他是一个“二百五”,因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看来这个“二百五”当不得,有书君再大度,也不能拿自己名声说事。于是在群里郑重申明:我不是250,我是2500。

后来细思极恐,还是觉得不妙,于是向助教申请退出进阶班群,留了一级到了基础班。重新分号时没想到是150,群里不足200人。看着这个150,有书君哑然失笑,还好,总比“二百五”好多了!

这个250,虽是一个代号,能避就避吧,免得带来心理阴影。

不是有个心里暗示效应么,如果久而久之真成了“二百五”,那就真成了罪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