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有多少首?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有多少首

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诗有五首:

1.《望月怀远》;

2.《感遇十二,其四》;

3.《感遇》;

4.《感遇》;

5.《感遇》。

谢谢!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的

谢邀。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的?

无聊中,翻开唐诗三百首。开篇是张九龄的。张生于678年,这首开篇诗写于737年,而大唐618年开张!我的问题来了,为嘛开篇诗选张的?近一百二十年后的诗为嘛做得了先锋?

以上是问题和问题补充,以下是回答。

《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录版本,收录了77家三百余首唐代诗人作品,是我们接触、了解唐朝诗歌最好的初读版本。这其中也收录了李白、杜甫、王维等等大诗人的作品,为何开篇第一首却是张九龄的《感遇》呢?

任何人编写选集类书目,首先就是要给自己订一套规则。假如蘅塘退士是把自身的喜好放在第一位,那自然会把自己最心水的诗人放在前面。但是在做这种全面的、有大的参考意义的文选的时候,要根据朝代、年份、历史、名声等等,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书的内容来进行挑选区分。

而作为诗选,决定能否入选是诗的好坏,而决定前后左右的只能是诗的分类了。

根据诗歌史,在初唐,上承魏晋南北朝的音乐,诗还是以五言为主。同时初唐的格律尚未完全成型,所以,初唐的主要诗歌作品就都是五言古诗。

那么在编选《唐诗三百首》的时候,开篇之卷必然是当时的作品主流五言古诗。然后才是七言古诗、乐府诗词。到武则天时期,出现格律诗,就有了五言绝句律诗、七言绝句律诗。我们的诗歌史是从这些诗呈现出来的状态总结而来,那么这些诗的先后顺序也就是符合这种诗歌发展状态的。

所以《唐诗三百首》第一卷就是五言古诗。

而五言古诗的作者也非常多,那么又凭什么把张九龄的《感遇》排在第一位呢?

在大的时代、作品时期、作品种类区分好前后之后,那么同一大类中的前后顺序自然就是根据作者的名声、官位的高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来进行排位了。当然也完全可以根据作品的时间和好坏来进行排位,但是在这种年代久远的作品中,有相当部分未必创作时间确定,所以时间并非最好选项。而作品质量的话,能够入选,就代表这些作品都是上上之选,不是没有更好的,而是作为诗歌这种文艺作品,好与更好都有强烈的个人倾向,未必能够服众。

蘅塘退士应该是在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选择了张九龄的五古作为这一卷的开篇之作。而第一卷的开篇,自然就是《唐诗三百首》的开篇。

这种选择,肯定是有心的,但并非很不得了的事情,所以也不必纠结。

在五言古诗这一卷中,有哪些诗人呢?张九龄、元结、王维、岑参、李白、杜甫、孟浩然、丘为、柳宗元、韦应物、常建、綦毋潜。从年龄看,张九龄是这里面最年长的一位;从地位看,张九龄做过宰相 ,地位最高。王维、孟浩然都是他提携的后辈。

而张九龄的诗作,虽然不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人名声大,但是他的作品其实在整个初唐盛唐的转换过程中非常关键,类似于《春江花月夜》在齐梁体转变到唐诗的关键时候起了关键作用。

张九龄的诗是我们研究诗歌进化的关键一步,同时还是盛唐山水诗的先河。我们知道前朝宫体诗的作品特色就是意象浮华,色彩繁复,而张九龄的作品风格完全相反,山水诗疏朗清淡,并且引领了整个唐朝山水诗的风格。

我们熟知的王维、孟浩然的作品特色,无非是张九龄风格的传承,一个长于“清”,一个长于“淡”。

当然,蘅塘退士当初选择张九龄的《感遇》作为五言古诗开篇,未必有想到诗歌史变化这么远,不过以张九龄的长辈身份、官职身份、诗作风格,排在这个首位是合理的。

还是那句话,作品水平的高低,会因读者而异,所以并没有成为作者在选录、排位时的依据。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择,是合适的。

何况这首作品本身也是佳作: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人虽被贬谪,以兰桂自喻高洁,感遇时势造英雄,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思想高洁而积极入世,这正是古代文人求身正,又渴望为天下而活的一种思想状态。

这种作品,不论从文采、还是精神方面,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作为开篇之作,有何不可?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张九龄的诗为什么那么像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不少诗写得平和、肃穆、优美,特别是对朴素的劳动的赞美,对田园风光的诗意描绘,让人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同时能让人心态平静。领悟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优美而空灵,体会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与生命的诗意。

饮酒二十首(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张九龄的诗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张九龄遭贬后所写的《感遇》组诗十二首,风格道劲,寄托深远,是阮籍《咏怀》诗和陈子昂《感遇》诗的继续。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送韦城李少府》【唐】 张九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三、山水诗风,清新典雅

两者的诗都接近清新自然,毫无华丽浮躁之感,一个如阳春,一个似白雪。都是山水诗典型代表。如张九龄诗作的风格,以清澹为主,和他同时代的,他的恩师兼好友张说曾评价他说: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他们俩的诗作中,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有的是简单、清雅之风。

同是咏物言志诗,为何李白与张九龄表意迥异

谢谢邀请!

李白与张九龄同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特别是李白,更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然而,同为诗人,同为咏物言志诗,李白和张九龄却表意迥异,显现出很大的不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两人在性格、经历、环境和所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而所致。

张九龄出生于仕宦世家,24岁进士及第。居官多年,曾是开元盛世的一代名相。他受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影响很深,不但是一位文学家,诗人。更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他虽然为官多年,但却在穷达进退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