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诗里说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会断魂呢?感觉杜牧的《清明》就是流水账,其文学性体现在哪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杜牧的清明诗里说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会断魂呢

杜牧的清明诗里说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会断魂呢?

现在的很多人清明节不都过得很快乐吗?潇洒了全国几日游,哪儿来的断魂呀?到底是时代的变化,还是杜牧的诗有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挺简单的,那就是因为清明节是一个用来祭祀先祖的日子,古代人在追思先祖方面比现代人更加慎重其事,更加讲究礼仪。

因为“百善孝为先”,而且在汉代的时候还有“举孝廉”,也就是说你如果足够孝顺,是可以去做官的。一是出于真心悲痛,二是习俗使然,大家都很悲痛,所以清明祭祀是庄重、悲伤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杜牧说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了呢?清明时节本来天气就不好,雨纷纷,就好像老天流泪一样,配合大家对先人的思念。既有原因,又有环境,既有条件,又有风俗,路上的行人如何不断魂?

有朋友说,这里的“路上行人”是指没能赶回家祭祖的羁旅之人,因为没办法祭祖,感觉很悲伤,很对不起祖宗,这样说也行,但是大的基础是建立在祭祀的悲情之上的。

这位题主,难道不知道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上坟的习俗吗?提出这样的问题。

一般来说这个问题,到这里就解答完毕了。因为清明节要上坟,要给祖宗上香,思念先人,所以悲伤,才“路上行人欲断魂”。

不过就我个人理解,这个大众答案并不贴切。

有朋友就会说,不贴切,那你说个毛线啊?

那是因为这种理解是一种通俗化的错误常识,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这种错误的常识都没有,当然有必要先交代一下——然后我再说说这种常识错在哪里。

其实,清明节真的是个欢乐的日子。

而我们祭祖、扫墓、上坟原本应该是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也就是韩翃那首著名的《寒食》所写的日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个寒食节始自介子推被烧死,这里就不细说了,我们只要清楚一点,寒食节是禁火的,而且周期还比较长。

在这个月份,因为天气好转,大家又还没有开始务农,以节日为借口的相亲、勾搭就比较多——所谓春心萌动。农历三月上旬,前后就有三个节。

第一个是上巳节,大家欢快相聚、一起下河沐浴、插柳辟邪的日子,也是元宵节之后男女相约最好的日子。过了这个欢快的节日,就进入了寒食节。

寒食节禁火,意味着什么?只能吃冷食。这对已经进入文明热食阶段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修苦行。因此才有“轻烟散入五侯家”,做什么?偷偷传火种给诸侯破忌呢。但是诸侯可以偷偷用火,老百姓是不行的。虽然这一规则从最开始的行政命令发展到后来成为习俗,并没有谁去强制执行,但是习俗的力量太强大了。

所以,寒食节是非常难熬的。天天吃冷食,过得人不人鬼不鬼,干脆就趁这个时节去扫扫墓,以表孝心。扫墓上坟的习俗是这么来的。

而清明,只是一个节气。一般是在寒食的最后一天或者第二天,那么终于开禁了,大家自然要出去踏青,要美酒佳肴,大快朵颐了。

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都遵守着只能清明节前扫墓的规矩,其实就是寒食节上坟。清明是一个快乐的日子,清明之后就不要扫墓了,不要把那种悲悲切切再带进美好的春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巳节、寒食节都慢慢消失,但是老百姓的习俗保留下来了。踏青、插柳这些上巳节的欢快,寒食节祭祖招魂的悲伤、挂青,这些习俗行为就都被清明这个节气日子给挪用了过来。

大家要注意,清明原本只是一个节气,并不是节日,而清明节放假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

所以,大家伙清明出去玩,出去哈皮,其实暗合了古代正统的风物人情。

那么我们再来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行人不应该是开心嘛,为什么“欲断魂”?其实未必不是给寒食节冷食给憔悴的,“借问酒家何处有”,你以为杜牧是要借酒消愁吗?

不过是因为可以吃热食美酒了,他是要去海吃一顿。

感觉杜牧的《清明》就是流水账,其文学性体现在哪里

感觉杜牧的《清明》是流水账,其文学性体现在哪里?

(原创)题主说杜牧的《清明》是流水账,我觉得不妥。

先看这首诗的全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前两句,先从漫天纷飞的细雨着手,描写了在雨中赶路的行人。纷纷的细雨与欲断魂的行人相互呼应,是实写。纷纷细雨更加显得行人凄励的心情,清明时节,天气仍然微凉,加上纷纷飞扬的细雨,使得行人难勉显得“欲断魂“之感。

在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由“借问“转笔,于是,转出了“牧童遥指杏花村”来,是答句。这个答句不是牧童在答,而是“遥指”作答。这句十分高妙!

高妙之处在于牧童并没有说出前面就是杏花村,而是“遥指”中的“指“,不用牧童开言,问者就知道,在濛濛细雨中隐约出现的杏花村。

这首诗的文学性在于从诗中出现了一幅生活中的图画:行人在濛濛细雨中,显现出微冷欲酒,这时遇见一个牧童,行人相问牧童,牧童用手指着前边隐约看得见的杏花村。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道理。

全诗四句,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故而从唐代流传至今。

那里有流水账之感,只是按事情发生的顺序而写而已。

所以,我没有读出流水之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为什么杜牧《清明》是一首争议性比较大的古诗

谢邀!

真实的解释

有一首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在小学三年的语文课里都学过了。

这首诗的大意如下文:

清明

常言说:清明难得晴。

这不,这一年,清明时节,又下起雨来。作者趁着雨停,驾着车子,带领领家人,来到偏僻乡村老家,走在小路上,去荒郊野外的坟地,去给仙逝的老人添坟上土,扫墓烧纸。

在回来的时候,天已经接近中午,他们踏着泥泞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车子,累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他们感到饥又饥,渴又渴的,就想借酒消愁解乏,正在此时,看见地里有一个放羊的孩子。

作者停下车子,大声喊道:“牧童你好!我们是行路人,又累又饿的。

这里是否有酒馆饭店?”牧童一边吆喝着羊,一边举起手来,指向远方的一个村子。作者暗想:那不是杏花村嘛,如今也有酒店啦!并说:“谢谢了!小朋友。”于是,作者上了车子,来到杏花村的酒店。

由于杜牧的诗集中,没有这首诗,而且还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1、七言句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三字句

清明

清明节,雨纷纷,

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

女童指,杏花村。

3、四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