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1-6年级下册:《第1-8单元》教材答
发布时间: 2023-07-11

教材答疑,老师家长收

部编

语文

1年级下册

01

问:“语文园地一”中的字母表,学习要求是什么?应该怎样读?(一年级下册)

答:《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提出:“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语文园地一安排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就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这一目标。具体的学习要求是:认识大写字母;在对比中了解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形体的不同;记住字母表的顺序。不要求默写。

在教学时,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其中的声母可以按照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呼读音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大写字母,记住字母表的顺序,为第三单元开始学习音序查字法打好基础。

02

问:《谁和谁好》中,“不吵也不闹”一句中的“不”不是多音字,为什么前一个标注“bù”,后一个标注“bú”?

答:在普通话中,“不”在自然语流中有音变现象。其变调规律是:在一声、二声、三声之前,读字的本音bù;在四声之前,变为二声bú。

(1)在一声、二声、三声之前,读本音bù。如:

不多 bù duō 不听 bù tīng

不行 bù xíng 不能 bù néng

不好 bù hǎo 不敢 bù ɡǎn

(2)在四声之前,变为二声bú。如:

不是 bú shì 不要 bú yào 不会 bú huì

小学语文教材在全文注音的情况下,标注轻声、变调等语流音。其中,“不”标注变调后的读音,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无需掌握变调规则的前提下,直接学习语流中的实际读音,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语感,更好地发挥拼音帮助学习普通话的功能。

03

问:《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在那儿住过”的“过”为什么读轻声而不是四声?(一年级下册)

答:普通话的轻声同语法和词义有密切关系。有些轻声可以从语法上加以确定,具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有一定的规律性。如,“过”作时态助词时读轻声,表示完毕,或某种行为、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过”作动词时读四声。“在那儿住过”中的“过”为时态助词,应读轻声。

展开全文

04

问:“语文园地三”在讲音序查字法时,“chu”这个音节为什么没有声调?

答:低年级小学生所查字典一般为小型字典,如《新华字典》和《新编小学生字典》,这类字典因为收字较少,一般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呈现的都是不加声调的音节,查找时按照指示页码翻到该页,再按照声调找到要查的字。教材中不带声调的“chu”,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客观呈现。

05

问:为什么大多数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教材上呈现的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答:“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自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所引的《魏略》:“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句话在后世流传中,逐渐演变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相近的版本。教材中选用的是其最早出处的文字面貌。

部编

语文

2年级下册

01

问:《找春天》第二自然段中的“奔向田野”,“奔”应该读“bēn”还是“bèn”?

答:“奔向田野”的“奔”应该读“bēn”。“奔”读一声时,有“奔走、急跑”的意思,强调奔跑的状态;“奔”读四声时,意思是“直向目标走去”,强调不偏离目标。根据《找春天》一课的上下文语境,此时孩子们的状态应是跑而非走, “奔”应读一声,表现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激动心情。

02

问:《开满鲜花的小路》中“刺猬”的“猬”应该读轻声,为什么教材中的注音是“wèi”?

答: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教材不再全文注音,而是随文给难字注音。难字随文注音,所注读音为汉字的单字音即本音,不是实际语流中的读音。轻声是语言层面的语流音,按照教材注音体例,在语流中读轻声的字,教材标注汉字本音,如《开满鲜花的小路》中“刺猬”的“猬”,《笋芽儿》中“唠叨”的“叨”。这两个字在语流中读轻声,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自然语流音变。如果学生无法借助口语经验读好这类词语,教师可以用示范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统编教材后续册次,也是按照此注音体例给难字注音的。

03

问: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最后一句“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第二个“哪里”是否应该改为“那里”?

答:在这句话中,“哪里”表示任指,句中的前后两个“哪里”相呼应,表示条件关系。类似的表达如:“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又如:“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参见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

04

问:《蜘蛛开店》的第六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都出现了“第二天”,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第十段中的“第二天”应该是“第三天”吧?

答:这里的两个“第二天”,分别指蜘蛛有了卖围巾的想法之后的下一天,以及蜘蛛有卖袜子想法之后的下一天。如果将后面的“第二天”改成“第三天”,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织围巾“足足忙了一个星期”,而且,后来顾客是哪天来的也没有交待,这中间可能过了很多天,第二次换招牌不会是“第三天”发生的事。

部编

语文

3年级下册

01

问: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的诗题为什么不是《惠崇春江晓景》?

答:古诗在不同版本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文字面貌。教材依据《施注苏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东坡诗集注》(四部丛刊影宋本)、《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等目前较为通行的版本,选用了“晚景”。

02

问:《三衢道中》作者“曾几”的“几”字应该读“jī”还是“jǐ”?

答:“曾几”的“几”应该读作“jī”。曾几,字吉甫,其名与字之间的关系源于《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在这里,“几”的意思是“细微的迹象,事情的苗头或预兆”,此义项在《汉语大字典》里收入“jī”的读音下,因此“曾几”的“几”应读“jī”。

03

问:《池子与河流》中,部分自然段为什么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答:关于引号的用法,有这样的规定:“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这一规定出自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年12月30日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如下:

《池子与河流》中,从“我什么时候看见你,你总是滚滚滔滔”到“任凭人世间忙忙碌碌,我只在睡梦中推究哲理”,都是池子说的话,是连续的引文。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只在“推究哲理”后用后引号,中间几段独立引文仅在每段开头用前引号。其他册次的课文,也有类似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的用法。

04

问: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三题中,通知为什么没有称谓?

通知中,因事项简短、内容单一等原因而省略称谓,是可以的。本题中,通知的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对象明确,可以略去称谓。

05

问: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修改符号,引线方向为什么和三年级上册不一样?

答:删除符号的引线方向,没有一定之规,向左向右均可。增补符号的使用比较灵活,可以根据文字的位置随机处理。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第二个例子的上方有较多空间,因此增补符号标注在上方空白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第二行上方没有足够空间,因此标注在段落旁的空白处。

部编

语文

4年级下册1

问:《宿新市徐公店》中,“树头新绿未成阴”一句为什么不是“树头花落未成阴”?

答:在杨万里《诚斋集》(宋淳熙绍熙递修本、四部丛刊景宋写本)、清代张豫章辑《四朝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记载的都是“树头新绿未成阴”。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无“树头花落未成阴”的版本。

02

问:《清平乐·村居》中,“溪头卧剥莲蓬”的“剥”应该读“bāo”还是“bō”?

答:“剥”在这里应该读“bō”。在现代汉语中,“bāo”和“bō”两个读音的意义完全相同。“bāo”常用于口语化表达,如“剥花生”;“bō”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夺”。这种现象称为“文白异读”,意思是同一个字文言音和白话音不同。古诗词中一般取文读。

03

问: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囊萤夜读》讲的是东晋的故事,为什么插图画的是简牍而不是纸书?

答:东晋是书写材料由简牍向纸过渡的时期,简牍和纸并存,198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在武威的东晋墓葬中发现了五枚简牍。当时的儒家经典一般是写在简牍上的,所以教材画的是简牍。

04

问:《墨梅》有多个不同的文字版本,教材所选的版本依据是什么?

答:教材是依据王冕《竹斋集》(清光绪邵武徐氏丛书本、清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