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高调帮助难民,低调帮助同胞-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中国女演员姚晨身份很多,“联合国难民署中国亲善大使”可能格外为她所看重,因此特别标注在自己的飞外微博上。 不同于以往明星多关注圈内事,自2010年开始,在飞外微博,姚晨开始针对诸多争议性的社会话题发声,显得格外亮眼,成为某些媒体定义“明星公民”,咱更熟悉的称呼是“大V”。比如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发生后,姚晨就在微博感慨:“这是恶之花绽放的土地。” 2013年,姚晨开始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亲善大使,自此奔赴世界各地,宣传人权议题,在国内社交媒体上也慢慢变成了“人权代言人”,2014年,她与默克尔、希拉里等人一起,登上《福布斯》杂志全球权势女性排行榜。 近日,姚晨作为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前往巴勒斯坦,探访了那里的难民营和学校,与“南森难民奖”得主艾琪拉·艾菲斯交谈。归来后,她接受澎湃新闻采访,回顾了这次经历,也谈及在国内和国外做慈善的区别。 记者问,在当上联合国难民署中国亲善大使之初,不乏质疑之声,比如“中国还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干嘛非要出国帮助外国人”之类的留言时常出现在姚晨的微博评论里,她怎么看。 姚晨表示,“我觉得这件事情在于,我在帮助难民的同时,并没有不帮助我们国内的同胞,只是我帮助我们国内的同胞的时候,并没有像帮助难民时那样高调地去宣扬,因为难民署找我,本身就是需要我来做这样的普及和传播,至于说帮助同胞,我参与过太多太多的事情。可能更多是在私下去做。我可能没有持续地去做一个国内的公益项目,但是在微博上看到一些救急的事情,我会选择私下里经济上援助,或者别的方式援助,但我觉得我不会在公开平台上去说这些事情。” 以下为澎湃新闻记者张喆采访报道: 在姚晨的微博认证上,就挂着两个头衔——演员和联合国难民署中国亲善大使。 姚晨与今年“南森难民奖”得主艾琪拉·艾菲斯 12月中旬,她赴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难民营,进行探访工作。这是其自2010年与该国际组织合作以(属木的字有哪些?属木的字有九,干,月,本,朵,杖,居,柏,桉,梓,棒,扩,轨,过,玑,芨等。)来,继菲律宾、泰国、埃塞俄比亚、黎巴嫩之后,第五次自费探访之行。 与之前探访略有不同,姚晨此行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便是见到了今年“南森难民奖”得主——阿富汗女教师艾琪拉·艾菲斯(Aqeela Asifi),也将关注重点转移到了难民女童的教育问题上。“知识比武器更有力量。知识才能够带给所有的难民未来。”12月22日,回国不久的姚晨表示。 几年探访难民之行做下来,姚晨说,她看到了中国民众对于难民态度的改变,“从我微博下方的评论里就能看出来,前一两年只要写难民的东西,每次写出来都会被骂得狗血喷头,几乎都是一边倒的骂,比方说‘国内还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之类的话,那时候大家对难民和平民的概念是模糊的。从第三年开始,80%的评论在说祝福难民的话,希望我们注意安全什么的,当然还有20%的评论还是那样的声音,但是现在已经不需要我再去解释难民的概念,已经有许多人会在评论里帮我去解释。” 在难民营附近工厂招待所住了两晚 差不多是在半年多前,姚晨便获悉今年的行程。然而今年9月初,3岁叙利亚幼童艾兰被海浪冲上土耳其沙滩的照片,唤起了整个国际社会对于叙利亚难民的关注。一度,姚晨的行程在改赴土耳其探视叙利亚难民还是在赴巴基斯坦探视阿富汗难民之间游移。直到10月10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发生恐怖袭击造成数百人伤亡,土耳其当地政府以安全因素为由回绝了他们的探访申请。 12月15日,在抵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后姚晨发了一则微博称:“这里看着比传说中平静祥和。但联合国安保系统对当地危险系数评估为D级,最高为E级…愿我们此行平安。”在接受采访时她回忆,“我们当天在伊斯兰堡住了一个晚上,因为到了已经是晚上了。第二天白天我们是先去难民署办公室,开了个会,讲安全防卫课。这是我见过的人数最多的难民署,大概有300多工作人员,从这点就能看出巴基斯坦当地的阿富汗难民问题很艰巨。” 在其回国后撰写的一则微博中写道:“当地难民署用最短时间给我们上了安全防御课,举例近年的几起恐怖袭击,听得人头皮发麻,没来得及多想就驱车前往难民营。六小时车程,天黑前须到达,途中只允许上一回厕所。摄影师许闯说,第一次感受到了被AK47带着上厕所的安全感。” 姚晨说,“我们在那停留很短时间就出发去了难民营,难民营肯定不会给你住了,因为都是家庭式的。那边没有宾馆,我们是找了一个工厂内部的招待所住下,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那边离难民营有半小时车程。与以往的探访比起来,这次的探访食宿方面很方便。当地难民署在想尽办法帮我们安排妥当,不是那么的艰苦,我觉得有住地已经是非常好的了。我们之前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时候,是住在当地难民署的办公室,那次相对艰苦。” 被艾琪拉的精神打动 姚晨所要去的便是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米安瓦利地区的卡香德那(Kot Chandna)难民营,根据旁遮普省阿富汗难民委员会的官方数据,该难民营始建于1982年,占地415英亩(约1.7平方公里),1988年曾有8万难民涌入该难民营,现有难民1.3万人,这些难民大部分都来自阿富汗北部的几个省份。今年“南森难民奖”得主艾琪拉·艾菲斯就在此工作生活了23年。 “南森难民奖”设立于1954年,其前身为南森奖章。它以挪威北极探险家、社会活动家和国际上第一位难民事务官员弗里特约夫·南森的名字命名。该奖项每年9月颁发一次,授予对难民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并颁发10万美元奖金。该奖金由挪威及瑞士政府联合捐助,以作为对难民项目的支持。艾琪拉是因其常年帮助阿富汗难民中的女童接受教育而获奖。 姚晨说,尽管前期做了许多沟通,到了难民营之后,还是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感觉这次的安排,可能是因为巴基斯坦是一个特别注重礼节的国家,每到一处,他们都要用非常热情的仪式欢迎你,那其实对我来讲,我不是领导,我不是来视察工作的。前几年,我们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家庭式的探访,结果这一次呢,他们都给我们安排的是去女子学校、男子学校。”在她看来,走马观花似的探访,“就算我写出来,也不能打动任何人,它只是一个描述,‘啊,这个学校是怎么样的,他们在怎样的教室里上课怎么样的’。不是说这些信息没有用,而是这些信息传播性差,而作为个体,其实他有故事性,也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我用冰冷的话说,我觉得更有利传播。” 在姚晨的坚持下,她争取到了第二次与艾琪拉对话的机会,只是加在一起才三个小时,当中还要刨去翻译,多少令她感到有些不够尽兴。但两次与艾琪拉的对话,让姚晨越发佩服起后者来。“我觉得她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在去之前,我们都大概了解了一下她的事迹,知道她本身就是个阿富汗难民,二十几年前,举家逃离到巴基斯坦,进了难民营的第一天起,她就说服身边其他的阿富汗难民,让他们的孩子接受教育。” 在艾琪拉的家里,她送给姚晨亲手做的手饰,她说;“我很希望能送给你漂亮的礼物,但因为资源有限,只能送你这些东西。但我们当地有种说法,如果这些礼物是真正发自内心想送的,就算是树上的一片叶子,也非常珍贵。我们交换礼物,只是为了记住彼此。” 在今年9月艾琪拉获奖后,欧美多家主流媒体都报道过她的事迹,介绍了这位出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开明家庭的女子,如何在1992年因内战爆发辗转逃至卡香德那难民营的,那年她26岁,发现难民营的学校里没有一个女生。于是她拉着丈夫去找部落长老和伊玛目,在她的坚持下从一个小帐篷里讲如何帮着家里算账和注意个人卫生开始,逐渐逐渐扩展到面向整个难民营女童的通识教育。 “我觉得她最了不起的一点在于,阿富汗那么多年不允许接受教育的传统,在她这里被打破了。至今为止已经有1000多位女童,在她的执着推动下,接受了教育。然后这些女童,在她们长大以后,成为母亲,就把教育这一思想延续给下一代,让下一代孩子也进学堂接受教育,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姚晨说。 联合国难民署驻巴基斯坦代表对姚晨说,“如果我们不给这些青年人提供学习知识技能的机会,那很可能会有别人给他们拿起武器的机会。” 姚晨表示,“其实阿富汗难民问题已经持续了30多年了,始终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就像滚雪球一样。包括巴基斯坦政府、难民署在内,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教育可能是一个入手点,也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根本方式。” 中国国内对于难民的认识在改变 姚晨说,联合国难民署的工作都是一年一签的,她理解该机构对于亲善大使形象的绝对维护,她说,“我倒是希望签的时间长点。从我这边来讲,只要他们不嫌弃我,我愿意一直做下去,反正总要有人做嘛。” 在她看来,当初与联合国难民署结缘是“命运的安排”,“其实难民署(2010年)找到我作代言人时候,大家才刚刚开始玩微博,那时候微博的影响力还并没有浮现,所以我觉得这确实是命运的安排,他们找到我,我觉得就特别特别简单,打了个电话,我恰巧对难民有所关注,所以我就很开心地答应了,然后就这么做下来了。后来我的微博成为有影响力的平台,这是我们双方都没有预设过的。” 在当上联合国难民署中国亲善大使之初,不乏质疑之声,比如“中国还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干嘛非要出国帮助外国人”之类的留言时常出现在姚晨的微博评论里,姚晨表示,“我觉得这件事情在于,我在帮助难民的同时,并没有不帮助我们国内的同胞,只是我帮助我们国内的同胞的时候,并没有像帮助难民时那样高调地去宣扬,因为难民署找我,本身就是需要我来做这样的普及和传播,至于说帮助同胞,我参与过太多太多的事情。可能更多是在私下去做。我可能没有持续地去做一个国内的公益项目,但是在微博上看到一些救急的事情,我会选择私下里经济上援助,或者别的方式援助,但我觉得我不会在公开平台上去说这些事情。” 至于微博评论另一种质疑,即这种形式的难民营探访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