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盲,一个字也不认识,那么他看到汉字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古代都用“伯仲叔季”起名,三国时代,有哪些这种名字的武将或者名
发布时间: 2023-07-06

一个文盲,一个字也不认识,那么他看到汉字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一个不识字的人看到汉字,就像我们没见过的东西,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你会去买它,看它一样,不会注意它的,不识字的人,习惯了问闻看试。无论干什么他们不看上边写的是什么?而是看周围有可信的人没有,好上前问清楚。

古代都用“伯仲叔季”起名,三国时代,有哪些这种名字的武将或者名人

古代的确是有用“伯仲叔季”起名字的习惯,但绝不是都用,也不是起名,仅仅是用于取字。

古人一般是取名之后,再取一个字,习惯上很少直呼其名,彼此之间一般是以字相称,以示尊重和礼貌。就算长辈称呼小辈,也多称字,以示喜爱。

名字往往是自己的谦称,古人较少说我如何如何,一般曹操会说“操如何”,刘备说“备如何”等等。

三国时代,许多故事耳熟能详,但提起以“伯仲叔季”为名字的人物,一般人也会蒙,一口还说不出几个来,这也说明这个取名字的方式并不是非常普遍。

豹眼首先想到的是曹操曹孟德,“孟”就相当于“伯”,是老大的意思,曹操是老大没问题。

曹操的名是“操”,取字为“德”。

《荀子·劝学》说: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与操联合在一起,谓之德操,这是古人取名、字经常采用的规则。

以“伯”为字,比较熟悉的就是姜维姜伯约,维与约,也是关联。

以“仲”为字,那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孙仲谋,权与谋是不是也是关联一起的哦!

还有司马懿司马仲达等人,懿与达也很密切。

说到孙权,就会想到其兄孙策,字伯符,策与符也是有联系的。孙策为伯是老大,孙权为仲是老二。

孙翊,又名孙俨,字叔弼,这是老三,以“叔”为字,翊与弼其意相连,都是辅佐的意思。

孙匡,字季佐,以“季”为字,自然是老四,匡与佐也是意义相连。

孙坚有五个儿子,分别是策、权、翊、匡、朗。策、权、翊、匡是嫡出,分别以“伯仲叔季”的顺序取字,而孙朗是庶出,其字就是早安,就不能与前四个兄长相提并论了。

孙坚给自己的儿子们取名字,是绝对按照“伯仲叔季”这个顺序的,从取名来看,也看出了嫡庶之分。

这的确是古代取名的一个习惯,但按照这个套路的并不是很多。

除了孙坚这一家之外,还有夏侯渊一家比较按照这个套路来。

夏侯渊一共有八个儿子,分别是:

夏侯衡,字伯权;

夏侯霸,字仲权;

夏侯称,字叔权;

夏侯威,字季权;

夏侯荣,字幼权;

夏侯惠,字稚权;

夏侯和,字义权。

夏侯渊还有一幼子,不清楚名字,在家乡大乱时,因为饥荒抛弃,为得是养活已故兄弟的孤女。据说就是夏侯夫人,夏侯渊的侄女、夏侯霸的从妹、十三四岁时外出打柴被张飞碰到纳为夫人,生下了两个女儿,先后嫁给刘禅为皇后。

夏侯渊儿子很多,各有其名,但字就共用一个权,而用“伯仲叔季幼稚义”等字加以区别长幼。

这是人丁兴旺的情况,儿子多了,这几个字自己都不够用。

像夏侯尚,字伯仁,是夏侯渊的侄子,按照族谱,夏侯尚是可以与夏侯霸兄弟们排行的。

或许就是因为夏侯氏人丁兴旺,男孩较多的原因,各取各的名字吧。

三国时期司马氏家族也是牛逼的,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个个优秀,号称“司马八达”,分别是:

司马朗,字伯达;

司马懿,字仲达;

司马孚,字叔达;

司马馗,字季达;

司马恂,字显达;

司马进,字惠达;

司马通,字雅达;

司马敏,字幼达。

一般来说,最小儿子称“幼”,显然夏侯渊没有思想准备,第五个儿子就叫幼权,不曾想又生了三个;司马防倒是有准备,底气比较足,第八个儿子才取字为“幼”。估计差不多了,也没心思再生了。

豹眼认为,以“伯仲叔季”取字,以示区别儿子的长幼,这是一个比较习惯的方法,但不是通行的法则。

前提是对自己的生育能力有足够的信心,而且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养得起,而且遗传基因比较强大,生出的儿子生存能力很强才行。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以此取名字也会很尴尬。

有了伯,没有仲叔季,或者养不起,或者早夭,有叔季,没伯仲,也不是个事哦。

由此可知,以“伯仲叔季”取名不错,但也有尴尬的时候,不是唯一的好方法。

三国时期,这类取名字的还有不少,在此也不一一列举了,欢迎有兴趣的友友,就尽力评论吧。

“叔”字的行书如何写

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叔”字有两种写法。为了让大家看清楚笔画,我们先看一下楷书“叔”的两种写法图片。(“叔”字繁体字和简体字一体,写法二为异写)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叔”的行书写法,我们先看一下毛笔行书,然后再看一下硬笔行书。

毛笔行书,我们列举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写法。两张图片基本没有太大区别,右侧 “又”的写法基本相同。略微的区别在于左下方的两个点,左图两点分开了写,连带不是很明显,比较工整;右图把两个点连了起来,更加流畅。(见下图)

我们再看一下宋代书法家米芾的写法。下图是异写的行书写法。相对于楷书笔画的连带比较明显,这也是行书的特点。两种写法的细微差别在于笔画的形态,比如左侧的撇,左图比较弯,右图比较直;右侧的竖,左图比较短,右图比较长。书法就是这样,笔画形态有变化,才有美感,千篇一律则容易审美疲劳。(见下图)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硬笔行书“叔”的写法,田英章老师和吴玉生老师都是现代著名书法家。写法上差别不太大,也是左下方的两个点,有的连带在一起,有的分开写。两种写法都把最后一个捺笔处理成了“长点”,书法上叫“反捺”,这也是行书的特点,笔画比楷书简化。(见下图)

基本上“叔”的行书写法就是在楷书的写法上多了一些笔画的牵丝连带,部分笔画可以简化 ,也可以较为夸张得处理单个笔画。

以上就是对“叔”的行书写法的简单阐述,大家看明白了吗。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