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这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一定能震撼到你
发布时间: 2023-07-11

文/刘小刀

抗战时期陕西红军生活场景

老照片,大历史。

老王对老照片情有独钟,

更热衷追寻藏在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01

1939年12月18日,昆仑关战役打响。

在此前的12月4日,日军第五师团投入3万兵力,强势攻陷昆仑关。

为夺回这座兵家重地,继而收复南宁,打通国际交通线,中国军队集结5个集团军25个整编师,共计15万人,由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指挥作战。

在炮火和轰炸机的掩护下,中国军队向驻守昆仑关及周边地区的日军发起了猛烈进攻。

经反复拉锯,浴血拼杀,日军第21旅团被彻底击打垮,包括旅团长中村正雄在内的4000余人命丧昆仑关。

中国军队也伤亡惨重,高达2.4万人。

其中,尤以郑洞国的荣誉第一师伤亡最为巨大。

荣一师由上过战场、伤愈归队的老兵组建而成。在他们心中,充满了保家救国及为死难战友报仇的强烈爱恨,因此在战斗无惧牺牲,异常英勇。

可惜亦可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再也不能伤愈归队了——

全师1.3万人,至31日战役结束,仅700多人生还。

展开全文

于是,就有了这张国军士兵向牺牲战友致哀的图片。

一座土包,一块木牌,荒草萋萋,英魂长眠。

战后,任昆仑关战役主攻指挥的杜聿明将军亦禁不住慷慨长叹:

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

华表巍峨,扬威万里,待清倭寇慰忠魂。

02

1940年,华北战场。

七八岁,垂髫之年,正是偎依长辈膝下、撒娇贪玩的年纪。而下图,展现的却是另一番情形——

一群衣着俭朴的抗日娃娃兵正列队于操场,进行训练。

一个个认认真真,有模有样,显然一副“老兵”的阵势。

平时,娃娃兵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放哨、侦查以及看管战备物资等。

面对山河破碎,家国遭辱,小小儿童,心中也有着救亡图存的大志向。

可战争是残酷的。尤其侵华日寇,人性泯丧,兽行累累,从下面这张印有“不许可”公开的老照片上,可见一斑。

此片是日军拍摄的。

三个中国娃娃兵,不幸落入了日寇之手,正在接受审讯。

从讯问日军的凶狠面目上,以及“不许可”这三个字,隐隐能猜出孩子的结局…

03

对于下面这张虽然陈旧模糊、却仍具强大震撼力的老照片,其拍摄时间、地点,已无从查考,对其解读,也不一而足。

但最被大众认可的一种解释是:

图片中的八路军战士,应该是一名突击队员,正准备去偷袭一个日军据点。

战士穿着破旧不堪的棉袄,背对镜头,以致看不到面容,也猜不出年龄,正在将八九颗手榴弹捆绑上自己的后背。

但完全能看得出,他很用力,很决绝,生怕手榴弹会掉落下来。

整个画面,透着一股强烈的视死如归的震撼感,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吟唱于两千余年前的《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当这张老照片在网上贴出时,曾有人怀疑:一颗手榴弹,怎能引爆一捆手榴弹?

很快,有网友回复——

爆轰波。一枚手榴弹的爆轰波,能起爆临近的手榴弹,也叫殉爆。

04

看上面这张老照片,你发现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1903年,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在《满江红·小住京华》中发出了这样的心声:

虽然今生,我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要比男子还要刚烈!

没错,照片中列队的战士都是和秋瑾一样的女儿身,是女兵。

齐耳短发,面容清秀,英气勃发,身姿飒爽。

可身为女子,谁不爱红妆?

若非民族危亡,又何须女子慷慨赴死,投身枪林弹雨的战场?

致敬巾帼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与山河无恙。

05

1949年5月27日,上海。

在经历了16天的炮火硝烟之后,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终于迎来了大解放。

听到枪炮声歇,留居上海租界的宋庆龄女士决定出门,去街上看看情况。

当她穿过小巷,转过街角,放眼望去,突然就愣住了。

她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情景——

一排排解放军战士,就这样合衣睡于街面,没有一个去打扰街道两旁的居民。

由于长途行军,连日鏖战,他们真的是太累了,很多人枕着石头,鼾声如雷。

看着看着,宋庆龄止不住心潮起伏。

此时此刻,她坚信,无论国民党如何挣扎,反复,再也打不回来了。

恰巧,新华社的战地摄影记者陆仁生也经过这儿,也被眼前情景所震撼,便按下了快门。

要知道,解放上海,适逢梅雨时节。那日的天空,还飘着绵绵细雨。而作为战役的胜利者,却秋毫无犯,衣不解带倒睡街头,怎不令人感动?

同样见证了这一幕的,还有科学家竺可桢。每每忆起,他总会感慨道:

“攻城部队不入民宅,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统一的、严格的纪律。这一点,只有解放军做到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