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政委携款出逃,新四军旅长政委手下留情,铸下大错双双牺
发布时间: 2023-07-11

作者:东旭

“你们怎么搞的,是不是把电报译错了?”

一个新四军将领拿着一份电报冲进译电室,他脸色阴沉得吓人,将电报“啪”的一下摔在桌上,上面的文件哗啦啦掉一地。

这一幕,发生在1941年11月底。

这位新四军将领,是六师师长谭震林。

谭震林的年龄比粟裕还大5岁,性格沉稳、温和,很少见他发脾气。

因此看到这一幕,满屋的人都被吓呆了,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一个年龄大一点的译电员急忙拿过那份电报,重新翻译一遍,用很低的声音对谭震林说:“师长,电文没错。”

谭震林

谭震林听罢,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他的脸色更加难看,尽管他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两行泪水还是控制不住夺眶而出。

谭震林1926年就入党了,比徐向前、贺龙、粟裕的党龄都长,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什么样的场面没有见过,什么样的战斗没有经历过?

那么,这份电文内容是什么?让久经沙场的谭震林如此悲伤?

让谭震林痛不欲生的,是刚刚发生在塘马的一场惨烈的突围战。

塘马是个只有百十户的村庄,坐落在长江三角洲的溧阳县西北约20公里处的丘陵上。

说到塘马,就不能不说茅山根据地,它是陈毅带领新四军在1938年创立的。

1940年7月,陈毅率新四军主力北上开辟新的根据地,坚持茅山地区抗日斗争的重任就落在新四军六师16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同志的肩上。

展开全文

罗忠毅湖北襄阳人,生于1907年,原来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一名普通士兵,1931年宁都起义后参加红军。

他是个军事天才,短短3年的时间,就从一名红军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将领,担任了闽西南游击队第1纵队司令员。

红军长征时,罗忠毅已经担任闽西南军分区司令员。

廖海涛,1909出生,福建上杭人,长期做思想政治工作,红军长征时担任闽西南红军第七支队政委。

南方三年游击战时期的红军

经过几年的建设,茅山根据地已经初具规模,我苏南机关、后方医院、被服厂、修理厂、教导队以及刚刚前来参加集训的部队一共800余名战士和千余名非战斗人员,都住在以塘马村为中心的19个村庄,总面积大约有20平方公里。

11月28日凌晨,根据地的军民在梦乡中被一阵密集的枪炮声惊醒,日伪军向我根据地中心塘马发动了突袭。

日伪军来势汹汹,有步兵、骑兵、炮兵,还有坦克兵(坦克50多辆),总兵力3000余人。

16旅有3个团,其中47、48团两个营驻在溧水一带,鞭长莫及。

能投入战斗的,只有48团2营和旅部特务连,总兵力不到400人。

听到枪声,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亲自到塘马村西头,爬上祠堂屋顶用望远镜向四周观察。

他们发现东北、西北和西南三个方向都是敌人,只有正东方向是个空挡。

二人立即决定部队在空挡两边堵住敌人,由一名旅首长掩护旅部和苏南党政机关人员转移。

可是让谁来带领大家转移?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争执的初衷是,面对8倍于自己的敌人,留下来凶多吉少。

他们俩都想留下来,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因为相对来说留下来掩护的人更加危险。

两人互不相让,争执不下,陷入僵局。

此刻,战斗激烈进行,延长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刻不容缓,怎么办?

廖海涛

廖海涛忽然想起一件事,对罗忠毅说:“老罗啊,你走吧,柳肇珍……”

1941年初,罗忠毅与丹北做民运工作的柳肇珍结为伉俪。

婚后不满半年,柳肇珍在掩护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同志转移时,不幸中弹牺牲。

廖海涛的意思是,罗忠毅刚刚遭遇不幸,应该先走。

没曾想,这反而点燃了罗忠毅心中的怒火,让他更加坚定要留下来:“我要留下来多杀日军,为我爱人报仇,你走吧!”

廖海涛见这招不灵,反而弄巧成拙,他心有不甘。

于是他灵机一动,让通信员小刘拿出一块银圆,用手捂住,对罗忠毅说:

“你猜正反面吧,如果你猜中了留下,不然就走人。”

罗忠毅说:“我猜是正面朝上。”

小刘把手张开,果然是正面向上。

“廖政委,你快走!”罗忠毅催促说。

谁知道廖海涛说:“你们作弊了,不算!”

眼看敌人越来越近,廖海涛只好说:“时间不多了,我们都留下吧,曾经并肩作战,死了也一起做伴。”

罗忠毅无奈,只好答应。

就这样,他们决定同时留下,让16旅参谋长王胜,以及组织科长王直率领旅部机关和地方党政机关等非战斗人员撤离。

接到命令,王胜和王直含泪告别两位首长,带领上述人员一边作战一边向东突围。

罗、廖首长立即指挥旅特务连和48团二营转移到塘马东南之王家庄,同3000名日军展开血战,掩护机关转移。

在战史上,突围中负责掩护的大都是基层军官,而罗忠毅和廖海涛作为险境中的最高首长,却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跟战士并肩作战,实在罕见。

罗忠毅、廖海涛

战士们看到这一幕,非常感动,个个斗志昂扬,爆发出惊人战斗力,打退了敌人8次进攻,消灭几百名敌人。

这让日军指挥官非常纳闷:新四军怎么这么强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少人?

中午时分,罗忠毅说话了:“廖政委,你快带战士们突围吧,我留下顶着。”

“罗旅长,你走,我留下!”廖海涛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

于是,又一轮争执开始了。

争执的结果跟第一次一样,两人依旧各不相让,只好再次达成妥协,都留下阻击敌人。

因为突围出去的同志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小,行军速度缓慢,多拖敌人一会,突围的人就多一分安全。

日军指挥官看到新四军抵抗顽强,弄不清我军到底有多少人,就指挥炮兵开炮猛轰。

炮弹不停地爆炸,把一个个土坎夷为平地,到处都是弹坑。

大炮一停,敌人的步兵发起了冲锋,子弹像雨点一样扫射过来。

估摸着机关和旅部的同志已经到了安全地带,廖海涛和罗忠毅决定边打边撤。

就在这时,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罗忠毅的头部。

他摇晃了两下,眼看就要倒下。

“旅长!”警卫员惊叫一声扑上前去,扶住了他。

可是罗忠毅一句话也没说,就停止了呼吸。

廖海涛一见怒目喷火,一边端着手中的机枪向蜂拥而来的敌人扫射,一边大声吆喝警卫员:“背着罗旅长撤退,我掩护!”

这时候,一颗罪恶的子弹飞来,廖海涛的腹部中弹。

这位英雄的新四军将领,也壮烈牺牲。

400余名英勇的新四军战士,和8倍于自己的日伪军血战一天,除了130名战士突出重围,其余全部牺牲。

这次突围战非常悲壮,也非常惨烈,也出乎意料。

谭震林

因此谭震林闻讯后觉得难以置信,怀疑译电员把电文译错了。

如何说出乎意料?原因有两个。

一是罗忠毅和廖海涛作为部队首长,本来应该率先突围的,但是他们在生死关头全部留下,最后双双牺牲,出乎谭震林意料。

二是新四军在伪军高层有卧底,当月曾两次得到了日军要袭击茅山根据地的情报,都即使转移,化险为夷。为何这次遭遇重大损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11月7日,新四军就收到了日军要袭击根据地的情报。

11月5日48团从锡南来到溧阳塘马地区,参加7日举行的十月革命纪念日庆祝活动。

旅部临时在戴巷祠堂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纪念大会,晚上演出文艺节目《文件》。

节目正到高潮的时候,情报员慌慌张张来了,说日军要袭击茅山根据地。

罗忠毅立即下令中止演出,组织旅部及文艺演出团的演员等人连夜转移至溧水白马桥地区。

但出人意料,日军并没有出动。

过了两天,旅部又返回到塘马。

情报是确切的,可日军为何没有出动?确实让人费解。

几天之后,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日军第二次扬言要对我根据地进行袭击,我军再次转移,日军依旧按兵不动。

让人费解的是,十多天之后,日军再次突袭,我军却没有得到情报。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日军之前是故意释放烟幕弹,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故意迷惑我军,麻痹我新四军高层,达到突袭效果。

虽然如此,集结数千人,不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

我军在伪军中安插有眼线,之前小股日军一出动,情报很快传递过来,日军常常扑空。

为何这次大规模行动,我军事前反而一点消息都没有获知?

一般来说,日军出动都是一二百人,这次规模出动数千人,还包括伪军,规模空前。

在针对新四军的“扫荡”中,日伪出动三千人的规模非常罕见,如果不是事先得到准确情报,他们是不会出动的。

那么,他们是如何得知16旅旅部确切位置的?

更为诡异的是,1941年2月,罗忠毅力率16旅到达宜兴和桥还不到一周,就遭到日军袭击。

而且日军直接扑向旅部所在地西施塘,目标如此精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