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的由来(清明节祭祖的由来和意义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清明节祭祖的由来和意义

一、由来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二、意义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关于清明祭祖传统与迷信的区别:

在科技理性成为人们基本意识的现在,推动清明节法定化,有必要对祭祖的传统进行厘清。祭祖并非承认鬼神存在的迷信活动。

否则,祭祖传统就会同民间的鬼神信仰相混合,对亲人庄重的纪念,将异化为迷信活动;以前的祭祖活动之所以为人们所诟病,将其迷信化是主要原因。在今天“传统重建”的努力中,如果不能避免流俗,将会使祭祖传统重新误入歧途。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清明祭祖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近代清明成了上坟祭祖的日子,其实按中国古代的祭祀礼节,祭祖日并不包括清明节。中国祀典,有庙祭,有陵寝祭。庙祭就是在家族祠堂祭祖,寝就是上坟祭祀。秦朝以前,陵寝与宗庙是合一的,后面是陵寝,即坟墓,前面是宗庙。秦始皇将宗庙移到了陵寝外面。汉承秦制,也是这样。但是建家祠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的。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二年修礼,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建家族祠堂,六品以下及庶民,只能祭于寝,就是上坟祭祀。“祭寝者,春秋以分,夏冬以至日。若祭春分,则废元日。然元正,岁之始,冬至,阳之复,二节最重。祭不欲数,乃废春分,通为四。”意思就是庶民寝祭一年四次,春祭按说在春分日,但元旦大节日,一年的开始,就废春分改为正月初一。其余三次,秋祭在秋分,夏天在夏至,冬天在冬至。目前农村习俗,秋天祭祀在阴历7月15日,冬祭在10月初1.一年四次寝祭都没有清明节祭祖的记载。《清史稿》有记载清明节皇帝谒陵的礼仪记载。当初满清在关外,没有宗庙,祭祀之礼就是谒陵。后来建了宗庙,清明谒陵还是延续了。清明不是祭祀的日子,但庶民上坟是为什么?

查《吕氏春秋.月令.季春》:“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意思就是下雨的季节到了,地下水也该上升了,应该巡视城镇原野,修整河渠堤防,疏通河渠道路,不要有堵塞。当然,查看府库坟墓庙宇,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以看出,清明时节雨季即将到来,上坟修整坟墓,免遭水浸,是清明节的主要工作。因此民俗也称清明扫墓。祖坟一般不动土,只有清明节可以为坟墓添土。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x0d\x0a\x0d\x0a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x0d\x0a\x0d\x0a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x0d\x0a\x0d\x0a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x0d\x0a\x0d\x0a  来源\x0d\x0a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x0d\x0a\x0d\x0a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x0d\x0a\x0d\x0a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x0d\x0a\x0d\x0a  纪念方式\x0d\x0a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x0d\x0a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x0d\x0a\x0d\x0a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x0d\x0a\x0d\x0a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x0d\x0a\x0d\x0a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x0d\x0a\x0d\x0a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x0d\x0a\x0d\x0a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扫墓的来历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