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物的事迹,谢谢!?有关爱国的事例有哪
发布时间: 2023-07-06

爱国人物的事迹,谢谢!

邱逢甲简介邱逢甲(1864—1912),台湾爱国绅士.中日战争爆发后,即集乡民而训练,以备战守.《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三次刺血上书,要求“拒倭守土”,后为义军统领,率义军抵抗日军.失败后退回大陆.1864年(清同治三年),丘逢甲出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一家教书先生家.丘逢甲4岁入塾读书,由其父教读.他生性聪颖,6岁能诗,7岁能文,14岁考取秀才,福建巡抚丁日昌很是赏识,赐他为“东宁才子”(东宁即台湾别名).25岁丘逢甲应福州乡试,中举人,26岁赴京会试,考中进士,成为我国历史上台湾籍有数的著名进士之一.时值19世纪晚期,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斗争激烈,我国领土成了帝国主义瓜分的对象.台湾孤悬海外,为我国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在这种背景下,丘逢甲痛感民族、国家祸患重重,日益关心中外事变,接触了西方文化,“慨然有维新之志”,“毅然以天下为已任,恒为大吏陈国家大计”.他虽然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但他深感清王朝腐败无能,无意做官.他认为不如“专意养士讲学,或为民间仗义兴笔,反有意义”.于是在光绪帝接见后,他即告假归台省亲.回到台湾后,福建省台澎道唐景崧对他很赏识,请他出来做官,被他谢绝,他只允任《台湾通志》采访师.1889年丘逢甲开始走上教育生涯,任台中衡文书院主讲,同时在新竹五峰乡创办山庄书院,不久又任台南府罗山书院、嘉义府崇文书院的主讲.他讲的是新学,要学生在课余,勤读报章,关心国事,激发他们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丘逢甲故居座落在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面积1800平方米,是一幢座西朝东二堂四行围屋,正门名为“培远堂”(清未翰林温仲和题)两侧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内堂匾额“心泰平草卢”为清广东巡抚许振伟题.南厢房“念台精舍”为潮州知府李士彬书;北厢房“岭云海日楼”为清进士吴道容题.屋后有大荔枝树12株,传是丘逢甲所植.室内陈列有大量珍贵文物、照片、手稿、文献,向人们展示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光辉的一生.1984年由蕉岭县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重修.1989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爱国的事例有哪些

一: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3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1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以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城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二: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三: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四: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

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

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五: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