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的人物事迹(诚实守信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诚实守信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诚实守信的人物事迹有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

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诚实守信的故事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着名画家,他为人爽直。

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2021诚信的人物事例有哪些

1、桑南才

桑南才,男,傈僳族,1971年12月生,中国邮政集团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分公司泸水市称杆乡邮政所所长。

三十多年来,桑南才从“小桑”到“桑哥”再到“桑叔”,一条山路,一个身影,一生践诺,往返于全乡13个村委会5个投递段和乡直机关单位之间,平均每天行程160公里,默默坚守着大山深处的绿色生命线,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被群众称为傈僳山寨的“托厄哈扒”(傈僳语意为“送信人”)。

2016年以来,乡亲们的网购需求量成倍增长,邮政所里的投递业务量也迅速攀升,每天都有80多件邮件需要及时投递,最多时超过200件。投递业务量虽然攀升了,但桑南才没有延长投递时限,影响服务质量。“大年三十也得送,这是乡亲们买的新棉被、新衣服,把它们送到乡亲手里,让他们过个暖暖的春节。”桑南才说。

2021年春节期间,邮政所快递邮件量很大,桑南才承诺春节期间不打烊。有人劝他过完春节再送,他却说:“过节邮件更不能耽搁,大家都等着收年货,我要把邮件送到大家手里,心里才踏实!”

2、许国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路未通,电未普及,很多家庭没有电视,看电影成为农牧民们难得的休闲。

1988年,经此前的老师介绍,许国强成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对电影放映,此时的许国强完全是“门外汉”,为了尽快熟悉工作流程,踏实好学的他每天跟着专业放映员观察、学习,很快就上手了放映工作。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地区,当放映员是个“苦差事”,村与村之间相隔最少有几十公里,多的则上百公里,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

在33年的放映历程中,许国强遭遇过两次重大灾害,灾害造成了设备损毁甚至人员受伤。但这两次意外,却更坚定了他坚持放映的决心。

1990年,许国强前往塘格木三塔拉放映电影,不料当地突发地震,房子倒了,砸坏了放映机,也砸伤了许国强。住院20多天,每一天他都惦念着设备与放映的事情。县政府了解他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许国强继续放映事业,出资为他重新购买一台放映机。带着新设备,许国强又继续上路了。

3、王贤琴

老人名叫王贤琴,她的感人事迹影响了很多人。今年7月,她入选“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人物。

1966年,女知青王贤琴从县城来到了仙人坑村,经人介绍,认识了回乡探亲的王荣浩。彼时,王贤琴21岁,王荣浩已31岁。起初,她并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时间久了,王荣浩质朴的性格打动了王贤琴,“我觉得他人品好,为人老实又踏实肯干”,于是决定与其携手一生。这时,王贤琴只知道,王荣浩是一名车床工人。

婚后,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在一次探亲假结束后,王荣浩又急着奔赴西北。在丈夫临行前的夜晚,王贤琴终于忍不住问出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你要去哪里?究竟是做什么?王荣浩严肃又认真地说,“有些事还不能告诉你,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繁荣”。

王贤琴点点头,她相信眼前这个正直的人不会说谎,凭着对丈夫的信任,她决定不再过问工作的事,不管发生什么,照顾好这个家,等他回来。

关于丈夫的秘密,王贤琴在一次卫生清扫中偶然揭开了。她整理箱子时,无意中看到了丈夫的勋章和奖状,“王荣浩同志长期从事核工业建设,做出了贡献,特颁发荣誉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的红章赫然在目。

多年的困惑得到了答案,回顾往事,百般滋味涌上心头,王贤琴忍不住落下眼泪,她对丈夫说:“原来你为国家做贡献了!我支持你呀!”那一刻,她为丈夫感到骄傲,也感到这么多年的坚守与付出是值得的。

71岁那年,王荣浩安详地离开了。此后,核桃树陪伴着王贤琴,在时光流转中愈发枝繁叶茂。2011年,一位好奇的路人被这棵参天大树吸引,走进了王贤琴家,于是,这个感人的故事被传播开了。

4、韩宇

韩宇是西藏自治区林芝润鑫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000年,他第一次来到西藏林芝旅游。可没想到,这次旅游让他决定留在这里创业,从此和林芝有了不解之缘。“吸引我留下来的不仅是壮美的风景,淳朴的民风,更多的是这里落后的条件。我要帮助这里的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一句承诺,他用了10年兑现。

初到林芝,韩宇看到当时的村民住着简陋的土屋,身上的责任感就迸发出来了。“当时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改变落后的生活。因为落后代表需求。”就这样,韩宇真的留下来创业了。

为了这一句承诺,他宁愿自己饿肚子。最难的时候,省下饭钱,给车子多加点油,自己当司机带着群众去见客户。“只有见到客户,大家才心里才有底,知道我开的不是皮包公司。客户看到我带着当地群众来,会觉得我们很有诚意。”说到这里韩宇笑了。

就这样,从只有3个人到400多人,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员工收入也从每月几百元涨到了七八千。群众从要求日结工资到结算随意,韩宇终于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韩宇用一句承诺换来了当地群众毫无保留的信任,也让他们在企业中有了高度的参与感。

5、陈金英

2005年,陈金英投资1600多万元建了新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9月公司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当时,有人劝陈金英申请破产避免承担债务,她果断拒绝了。“这哪成啊,欠了别人钱是一定要还的。”陈金英先是以900万元的低价转让了新建的厂房,接着卖掉了市区的两套房子,尽管如此,她依然欠下130多万元。于是,陈金英决定继续卖羽绒服还债。

关于诚信的典型事例5个是什么

1、“一诺千斤”的由来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

2、曾子杀猪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3、商鞅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