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为什么卧轨(在讨论海子诗歌的文章里,配有海子卧轨自杀的图片,对青少年的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3-07-06

在讨论海子诗歌的文章里,配有海子卧轨自杀的图片,对青少年的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对青少年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因为许多青少年爱好诗歌,并不理解诗人海子内心精神世界。容易让青少年产生误解。把海子卧轨的照片,放到,诗歌的刊物里。本身就是对诗人的侮辱和不尊重事实。请问这个照片是谁拍摄的?这个照片要展示的它的内容精神是什么?他要渲染什么?他是要宣传诗人和尊重诗人的献身精神吗?诗人是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自己崇高的诗歌事业。而你拍摄,画了一个虚假的照片。好像是尊重事实。制造轰动的效果。其实是真正不理解,诗人结束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以及诗人,对于诗歌崇高的热爱,胜过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贡献在中国的诗歌祭坛上。完成最后一首生命的诗。讨论着,没有看到这种精神,也没有体会到这种献身的精神。应该知道那种虚假的现象。也是对中国这一最狂热诗人的侮辱,和误解。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

为什么说海子是天才诗人

有人说海子是“中国诗坛的神话”,也有人说他是“诗人中的天才”。无论多大的赞誉给予他,甚至有人称这是“现代造神运动”,都无法否认,海子是一个逝去的诗歌时代的象征和符号、也是一个永远的谜题。

1989年的3月26日,刚满25岁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就像他诗中所说——“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在当时,海子之死是一个非常轰动的事。

诗人陈超在一篇文章中说:“在海子留下的诗歌中,他会被继起的诗人所包围,海子是会不朽的,他的诗歌会以不同的方式———包括憎恨的方式———得以长存。”是的,距离海子逝世接近三十周年了,我们还在怀念海子。

关心整个民族的生存和苦难命运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5岁时,他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便开始诗歌创作。1984年创作了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作为少年天才,他心中一直存有精英意识, 即要背负起拯救民族文化的重担,用个人的力量来完成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任务。

他在不到五年的创作时间内,创作了二百余首高质量的抒情短诗,以及诗歌巨制《太阳·七部书》,震撼当时。

他留下了那么多美好动人的诗句:

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干干净净,归还给一个陌不相识的人,我寂寞地等,我阴沉地等, 二月的雪,二月的雨。 ——海子《黎明》

今夜我不会遇见你,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却,但不会遇见你。——海子《情诗一束,山楂树》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海子《麦地与诗人,答复》

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海子《西藏》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海子《九月》

雨是一生错过,雨是悲欢离合。——海子《我请求:雨》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海子《亚洲铜》

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海子《村庄》

在《祖国,或以梦为马》这首诗中,海子天才般地发明了一个著名词语“以梦为马”。这个词语在他死后迅速流传开来,成为海子诗歌的标签之一。在这首诗中,他毅然地选择“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诗歌作为他永恒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在逐梦的路上,虽然他“必将失败”,但他相信“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然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变革如此之剧,商品经济使文学迅速边缘化,,拜金主义和大众文化冲垮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海子一下子从诗歌的英雄人物,变成了不合时宜的闲人,只有陷入悲观和绝望之中,最终选择了自杀。

失去海子,是中国诗坛永恒的悲哀。

为什么说海子是“诗人中的天才”?

第一、他的精神分裂使他以异常的方式接近了伟大的艺术。

海子最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在世俗的意义上是失败的,可作为艺术家来说,这是一种接近于人本身存在的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方式,海子可以说是精神上最纯粹的“诗歌赤子”。在荷尔德林的哲学中,凡高、陀斯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席勒、尼采这些人格与艺术统一为一体的大师,都是以分裂症撕毁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伟大的创造,他们“主观上的深刻性是和精神病结合在一起的”。海子最后写的一篇诗学文章是献给荷尔德林的《我所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 ,荷尔德林最终发了疯,而海子则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知其中是否有某种巧合。

第二、他以自身领悟抵达神性境界,提升了整个时代的诗歌境界。

海子深受海德格尔影响,海德格尔认为在我们这个贫瘠的时代之上,还有一个众神存在的神性世界,而诗人的使命就是去寻找这个世界。海子推崇海德格尔,他的诗歌题材多以神话作为蓝本,试图找到通往这个世界的途径:爱、生存、繁衍、统治……虽然那个时代的诗人都试图去触碰神话主题,但谁也没有像海子一样更深刻、更本质。

第三、诗歌中无处不在的死亡意象,使他对“生存哲学”有了最深刻的思考。

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肠只有一个:自杀。”海子的诗句中无处不见死亡意象,“尸体”、“骨头”、“墓地”、“黑暗”、“阴影”、“死亡”、“再生”等意象,而这些意象打上了海子生命特质中深深的忧郁和对死亡的倾心,带有浓厚的死亡情结。如《亚洲铜》中,“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在他那里,死亡情结成了追求生命本质之途的欢乐终极。海子最终以死亡远离了世俗生活,这一行为也被人看作“在本质上它标志着诗人对生存的终极原因的眷顾程度”。

这位集诗人、文化英雄和精神分裂者为一身的人,用他的卧轨自杀,完成了生命最终的创作,他是“殉诗”,也是将自己的生活活出了诗性色彩和神性色彩。

从以上的意义来说,海子不可能被模仿,海子的诗歌也是永远独特的。

海子究竟为什么要选择卧轨

浅谈海子之死


海子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被无数次的传唱,视为人的精神圣地。其实,上天是公平的。任何一个人的伟大,也会暴露出另一个层面的弱项。精神上的圣洁,不代表能在人间活得美好。海子便是一个具有悲情化的人物。

海子生前,前后交了五位女朋友,但都以失败告终。在活着的时候,他的作品是另类的,不被世俗的世界认可,工作也不顺利,经济上就显得困顿了。在物质、精神(爱情、作品)都没有的情况之下,人往往会陷入另一个极端,精神崩溃也显得正常了。其实,他走的时候才25岁。年轻,没有高人指点,又不能很好的认识这个世俗的人间,保持骨子里的清澈,似乎只有死才能让自己走向永恒。他的离开,代表着对人间的绝望。其实,他的一些作品看得出来有些厌世情怀。

今年的3月26日是海子去逝30周年。三十而立,他的作品被世人认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今天,我们唯有读他的作品,才能以表对他的怀念。一首《亚洲铜》,大家再读读。


欢迎关注宏灯诗话,与您共享头条文化生活!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