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原文(如果当时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射的火箭,那诸葛亮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如果当时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射的火箭,那诸葛亮怎么办

在回答该问题之前,看了许多朋友的回答。发现大家回答具体归纳以下几点:一是曹魏方面没有想到,被诸葛亮突如其来的动作搞得失去了主张,致使一时反应不过来;二是曹魏方面想到了,由于风向、自己船只锁在一起,不具备放火箭的条件。

然而这里都基于曹魏方面已经具备了发射火箭的条件,那么事实上,在三国时期是否真的具备发射火箭的这一基本条件了。下面我从这个方面进行分析,请各位史友进行指正。

曹操是否具备放火箭的条件,这里窃以为在三国时期,火箭技术尚未出现,尚不具备发射火箭的条件。理由有二:

理由一:

火箭的真正技术是出现在唐朝,真正用于战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战争中。有史料记载,当初农民起义军就是在大风天气,用火箭射城外茅草屋,结果大火蔓延,烧到官军的营地,最后死伤三百人左右。

当然有许多史友会进行反对,唐朝的火箭是用火药作为推动力的。这样做既可以增加射程,更能增加弓箭的威力。而这里所说的曹军用的火箭应该是箭头绑着燃火之物的火箭,那么事实是这样吗,下面我们来看理由二。

理由二:

参考周瑜使用火攻的时候,也没有使用火箭。周瑜利用火攻这是史书上记载的真实事件,然而我们来看周瑜到底是怎么使用火攻的。首先是周瑜利用黄盖诈降骗取曹操的信任;然后才调拨几十艘“蒙冲斗舰”,这里“蒙冲”是三国时期的一种帆船,“斗舰”是大型战船,然后在船上装满柴草,柴草上浇满油膏,外面罩上帷幕,上面插上牙旗,才让船驶向曹营。在靠近曹营后,这才将大船同时点火,船上人员从大船后面的小船上撤离。

由此可见,火攻是需要精心准备的,不是随便就能投入战争之中的。既然如此简单,周瑜为什么不考虑在双方交战之际,直接用火箭呢,是想不到吗。要知道在火攻之前,周瑜与曹操已经交过一战,结果是由于曹操一交战就失败了,这才形成双方赤壁对峙的局面。而东吴的士兵最擅长水战的,而且水战最有利的武器是弓箭,也没有见到周瑜在作战时使用火箭。

弓箭上绑上引火之物能行得通吗?这里我认为最起码在三国时期是行不通的。火箭就需要引火之物,从周瑜火烧曹操用的物资可以看出,油膏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此外还需要柴草或者布匹,假如将这些东西绑在弓箭头上,弓箭还能射得远吗。

这里继续有人反问了,古代战争事例上不是有用弓箭往城内送书信的吗?那我就要说明了,用弓箭送书信是在弓箭上绑的丝帛、纸张等轻便之物,如果是引火之物必然重量增加,那么火箭还有多大的威力呢。毕竟大家现在看到的许多神剧,用弓箭绑上手榴弹或者炸药包当做导弹用,那是骗人的,不可当真。

所以,面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如此疑问,三国时期到底具不具备将火箭用于军事的条件。这里主要考虑两个条件:一是弓箭上用上当时燃火之物,到底威力有多大;二是这些燃火物资能否普遍装配到军队,实现普及。今后,如果哪位史友有兴趣,不妨做个实验。

曹操在草船借箭中是个怎样的人

大概有人觉得曹操受孔明的算计,白白赠送了十万支箭给敌方,一向作战英明的曹操遇到诸葛亮就被克得处处受挫,干啥都不灵了。其实不然,曹操依然还是那个统兵有方,临危不乱的英明之主,只不过一来他从前一直是在北方称雄,善于陆战而不懂水战,手下那两个熟悉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刚刚又被周瑜用反间计害死了,所以曹操此次南下作战本就形势不利;二来诸葛亮是天神一般的旷世奇才,常常自比管仲乐毅,更有人说上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尚,下可比开汉四百年之张良,所以如此一个神人,要曹操如何算计得过他呢?大雾弥天,诸葛亮算无遗策有备而来,曹操不懂水战,即便懂得有雾之时看不清对方形势,不知道虚实,只怕十面埋伏也未可知,谁又敢上前呢?所以在草船借箭中,曹操是个表现很正常的领导者,他并不昏庸糊涂,换做任何人,周瑜,孙权,刘备……他们都会吃这个亏,除非凤雏庞统在此,然而面对诸葛亮,也未必就能有十分把握可以看透他的计谋,所以不能因此而小觑了曹孟德,强中更有强中手,曹操依然是那个能征善战的盖世枭雄。

草船借箭是根据元末明初什么写的如何看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是根据宋、元话本小说中的“周瑜草船借箭”改写的,而“周瑜草船借箭”是依据《三国志》的“孙权受箭”改写的。本人脚跨文、史两界,正好可以说得清楚。

一、晋代《三国志》的裴松之注里,写到“孙权受箭”。

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征孙权,大战濡须口,在《三国志》裴松之的注解中,提到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曹操称赞孙权,即后世有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第二件事,就是“孙权受箭”。

孙权乘着船,晃晃悠悠进入曹魏弓箭的射程之内,顿时间,箭弩齐射,万箭齐发,射中船身,导致小船有些失衡,于是,孙权命令调传船头,让船的另一面也中箭,最后,两侧中箭重量平衡了,小船才保持平衡,孙权才晃悠着回去了。

这个情节,我总结为“孙权受箭”。《三国志》之“裴注”记载如下:“(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孙)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史书中的这一情节,只是写“孙权受箭”,并不是“借箭”。

二、宋、元时代“说三分”的话本小说中,挪作“周瑜草船借箭”。

宋、元时代,尤其是宋朝,流行说书,“说三分(即三国)”、“说太行梁山(即后来的水泊梁山)”、“说五代(即李存孝、铁枪王彦章等)”

。此时产生了大量的“话本小说”,应该是读书人撰写的,作为说书艺人的底本,故称之为“话本小说”。

明、清时代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三部书,都不是“独立构思、独立完成”的,而是在宋、元时代的一些话本小说的

基础上进行艺术性再创作,并吸纳了宋、元话本小说中大量的经典故事或情节。这三部书中,有许多经典故事或情节,是有出处的,不是独立构思的。

目前发现的宋、元时代“说三分说三国”话本小说,只有《全相平话三国志》,该小说中,有大量的情节,被后来的《三国演义》借用了,包括“三英战吕布”、“曹操献刀”、“夏侯惇吞睛”、“吕布戏貂蝉”、“张飞大战马超”、“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等。

在该小说中,还没全力拔高诸葛亮、赵云等人。其中有“草船借箭”的故事,不过,写的是“周瑜草船借箭”。原文如下:

“却说周瑜用帐幕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边。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约得数百万只箭。周瑜喜道:“丞相,谢箭!”曹公听的大怒,传令:“明日再战。依周瑜船只,却索将箭来!”。

三、到明初的《三国演义》,变成“诸葛亮”了。

这个就不多说。

1、在史书中,没有“借箭”,只有“孙权受箭”。

2、宋、元话本小说中,是“周瑜草船借箭”。

3、明初《三国演义》中,全力拔高诸葛亮,拼命黑死周公瑜,就变成“孔明草船借箭”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