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致良知(如何做到“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发布时间: 2023-07-17

如何做到“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仁善的心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所以说“心即理”。致良知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去达成仁义和善良的愿望。心学大师王阳明曾说“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这里的“事的工夫”就是指实际行动。用实际行动去达成目标,就是“知行合一”。

用几句话定义,什么是王阳明“知行合一”中实践的道德、心即理的理、致良知的良知

字面理解很简单,但又不能简单理解。所有答案都在书里。建议看看《传习录》,钱穆的《阳明学述要》,【日本】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上、中、下三册),【日本】高赖武次郎《王阳明详传》及其它。个人感觉书里解释的比较详尽。

你是怎么理解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心即理,事在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

心学作为一门唯心主义的朴素哲学,归根到底还是在一个心上。

其核心在于“致良知”。

所谓的格物致知,格物便是事上练(即问题中的事在练),致知便是致良知。

“心即理”强调了良知(也就是所谓的道理)都在自己的心中,心无外物,无需他求。

知行合一的知也是良知,强调了良知和行为上的高度统一和并行,就像道路的两个方向,人的两臂,大雁的双翅一样,缺一不可。

其实上面提到的心学术语,核心就是一个“致良知”,其他的词不过是表述方式不同罢了。

就我个人的感悟,知知而行是为知,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知知是为行,行而不知是为怠行。可能会有些拗口,那就让我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一下。

例如感觉天气变凉了,我们的良知会告诉我们在老家的父母可能会因此受冻,那么自然而然我们的本能会告诉我们要打电话去关心下,如果有需要就寄钱或者买衣服寄给他们。这便是我们心中的良知意动了,如果行动起来,那便是知行合一,如若只是想想而不去做,那便是知而不行,是为不知。在我们行动起来后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出于良知,那便是行,如果不知这样做的原因,那便是怠行,即便这次行动了,下次也会怠慢。

其它的生活例子还有很多,所谓的“事上练”便是在生活中的日常事、大事上进行历练。每一次都是格物,格物后致知,方能致良知后达到良知达意的境界。

其它的也教不了什么,怕误人子弟,还是把阳明先生的四句教拿出来吧。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里的善,是中平、中庸、适度之意,恶是过和不及。

为方便理解,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我惬意地走在路上,心中不作他想,这便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看到前面窗户下的空调挂机要掉下来了,心中有所感,念头发动,这便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第一时间良知判断这件事是错的,是恶,便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自己避开,尽最大的可能提醒他人以防受伤,便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四句教在生活中事上练一个实践的例子。

最后,送大家一首自己做的心学残词:

身如镜,物来照,物去醒,不动如山化雷霆。

知而行,事上练,事下明,格物致知笑风轻。

心学就是这么简单,没有那么多深奥的道理,知道核心“致良知”,平时事上练,格物致知到了极致,便是内圣外王,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圣人境界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