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重用浙江籍官员(清末四大奇案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何会导致上百名官员被革职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清末四大奇案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何会导致上百名官员被革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导演王晶连续上映两个电影,一个是《九品芝麻官》,另一个是《满清十大酷刑》,这两部电影都是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原型,将这个故事再次带入人们的视野。

本文再次梳理杨乃武案的审理过程,并且深入解析,为何会出现上百名官员被革职的现象。

杨乃武是杭州余杭县人,家中有一定的产业,而杨乃武也是举人,在中国古代社会地位很高,可以说,杨乃武在当时即使不是豪门大户,也是家境殷实。

而小白菜原名毕秀姑,因为长得好看,加上平时穿绿色大褂,系白色围裙,颇似白菜的形象,因此人们都称其为小白菜。

这两个人能够发生关系,主要是因为当时杨乃武是小白菜家的房东,小白菜嫁给做豆腐的葛品连为妻,此后就租在杨乃武家,做豆腐都是起早贪黑的活,跟武大郎卖烧饼是一个道理,古代的妇人在家没什么事做,小白菜就与杨乃武的妻子交好,因此,小白菜也经常到杨乃武家做客。

在此期间,作为文化人的杨乃武还教小白菜认一些字,两家的关系也很好,当时经常有人去骚扰小白菜,经常为杨乃武驱逐,然而后来杨乃武的妻子去世,那些市井流氓就造谣说杨乃武与小白菜是非正常男女关系。

中国的社会风气就这样,莫说是古代,就是现在社会,男女之间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倘若一个妇人到一个单身男人家中,也会被认为是作风有问题。

这种声音传到葛品连的耳中,也是无法忍受的,这个葛品连选择和武大郎一样的做法,搬家!

不管杨乃武与小白菜之间到底有没有事情,从他们搬家后就应该没啥多大关系了,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葛品连离奇死亡,当时仵作在勘验的时候,向官府报告说葛品连是中毒而亡。

当时初审此案的刘锡彤,对杨乃武与小白菜之间的风言风语也有耳闻,因此,在审理的时候,就有故意陷害杨乃武的意思。

那么,知县刘锡彤为何会针对杨乃武呢?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杨乃武是举人身份,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对举人不了解,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高中时候学的课文《范进中举》,范进中举的时候,大家都来给他送礼。

估计这个杨乃武平时跟刘锡彤有很多矛盾,因此得罪过刘锡彤,刘锡彤以葛品连为毒死的根据,开始审理犯罪嫌疑人小白菜,在古代,由于刑侦技术比较落后,最常使用的手段就是“大刑伺候”。

屈打成招的案件因此比比皆是,小白菜是一名妇人,自然经不起官府的刑罚,最终按照刘锡彤的授意,说自己与杨乃武有奸情,杨乃武为夺小白菜而毒杀葛品连。

中国古代,前面屈打成招后,可以根据人证以及一些推理,只要合理就可以判案。

比如前几年,在北京一个卖煎饼果子大妈和一位顾客的事情,一位顾客拿到煎饼果子发现少了一个鸡蛋,而和大妈发生争议,大妈给出的理由是,我一个月收入三万元,怎么会给顾客少一个鸡蛋呢!

这种逻辑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当一个人质疑一个人的人品的时候,他往往会说,我家多有钱,怎么会拿你的东西。其实,这种以情理来推测案情是不恰当的,如果有钱人都不干坏事,那些偷税漏税的事都是哪来的。

很明显,在主观臆测之下,不管杨乃武与小白菜是否有奸情,人们都已经认定你们有奸情了。

当然,尽管刑侦技术很落后,但是审讯的程序却很健全,从余杭县知县认定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杀人犯之后(当时杨乃武还没有认罪),杭州知府也采取大刑伺候,杨乃武此时也只得认罪,相对于死,折磨才是最痛苦的惩罚。

知府一级之后,再次上报浙江按察使(省级司法体系),浙江臬司接受此案件后,认为案件存在问题,再次进行审理,如果是现在的话,当堂翻供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杨乃武与小白菜都因为害怕用刑,而不敢翻供,浙江臬司上报浙江巡抚杨昌濬后,最终按照最初的判决杨乃武“谋夫夺妇”的罪名上报朝廷。

按照正常的案件,一般刑部认为此案没有问题,杨乃武与小白菜就等着秋后问斩就可以了,然而当时杨乃武的姐姐与杨乃武的继任妻子在胡雪岩的支持下上京告御状,甚至惊动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随即要求此案重审,浙江巡抚杨昌濬随即重审,杨乃武与小白菜乃敢翻供。

随即特别派遣钦差到浙江审理此案,然而这个钦差大人重新审理的时候,又施加酷刑,杨乃武与小白菜没有熬过重刑,最终只能维持原口供,钦差也上报维持原判。

到这里,此案已经审理六次,再加上当时上海《申报》对此案一直跟踪报道,在当时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尤其是当时江浙士绅都认为此中必有冤屈,在杨乃武同窗的奔走下,江浙士绅联名上书,要求此案重审,在京的浙籍官员也都联名要求将此案调到北京来审理,在当时江浙籍的官员翁同龢,作为帝师影响力最高,他向两宫皇太后进言:“此案如不平反,浙江将无一人肯读书上进矣”。

在这样的背景下,慈禧太后要求刑部再次重审此案,一个案件如此这般开审达六七次之多,审理期间将近四年之久,在中国古代也是少见的,最后刑部官员从勘验尸体方面入手,发现存在问题,刑部将葛品连的棺材抬到北京,开棺验尸后发现当初葛品连之死,并非毒死,而是病死,最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得以沉冤昭雪。

当然,此案并未就此结束,慈禧以杨乃武与小白菜生活不检点为由,朝廷不再录用杨乃武,而浙江籍的官员则来了一个官场震动,包括浙江巡抚杨昌濬在内一百多位官吏因此丢掉顶戴花翎,永不录用。

一个命案竟然搞掉一个巡抚的顶戴花翎,在当时不能不说是有着深意的,其实包括杨昌濬在内的浙江籍官员,都是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后任用的湘军体系的官员,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薄弱,有人认为此案可能是慈禧借此削弱湘军的势力而进行的。

清朝四大奇案中的刺马案,也被人怀疑有此种因素,案情具体如何,因为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此案的真相也越来越扑朔迷离,因此称为奇案。

雍正为何讨厌浙江人

”实际上,雍正皇帝用人有明显的偏向,并非“言语明白”的人就能得到重用的。其中,雍正讨厌浙江籍官员最为明显。 浙江德清县人许镇拟任江西南昌府知府,由吏部引见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他的履历片*上批注:“人苍,着实明白,只恐有浙江风习。”显然,这里的“浙江风习”是与“明白”相反的一个词。雍正皇帝是讨厌“浙江风习”的。同样的意思,雍正用的更多的是“浙江风气”,甚至贬低浙江为“下江”,贬斥“下江风气”。 浙江会稽县人,山东粮道鲁日华有幸受到雍正的夸奖:“好的,一点无浙江风气。”浙江会稽县人,广州府同知马世枢“人甚老成明白,显露毫无浙江风气……着实去得,将来可成器”;浙江海盐县人,广西柳州府知府钱元昌“人甚老成明白,将来可道员,不似浙江人,好相貌,须参白”;浙江人,镇江府知府毛德琦“人去得,卓用的,人老成,不似浙江人风气”。这些浙江籍官员得到雍正肯定和夸奖的原因,恰恰是“不似浙江人”。 当然了,即便是雍正判断一些浙江籍官员不错,但也担心是伪装表演的结果。这在浙江山阴县人,江苏丹阳县知县吴栋的履历片上最突出。雍正写道,吴栋“老成明白,不似浙江人、只恐桩(装)作,若不,好州县”。同县人,户部江南司主事朱叔权在引见时,给雍正的印象也不错。但雍正在心底对朱叔权还是不信任:“(朱叔权)着实明白,有良心,总不似浙江人,请训旨时口口称奴才主子,将来若走正路,乃大器也。”在雍正看来,浙江人都是没有“良心”的,大多不走“正路”,所以成不了大器。 那么,雍正为什么对浙江人抱有这么大的偏见呢? 首先,浙江人身上有雍正厌恶的“科场习气”。科场习气在雍正看来是拉帮结派、迂腐保守、务虚不务实等等劣习。科举取士产生的师生、同门、同学等关系,的确让科场出身的官员划分为不同的群体,甚至党同伐异;而四书五经也读得很多书生因循守旧、迂腐笨拙,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但是,雍正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