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时皇帝会下罪己诏,皇帝不是最大嘛?功绩能与秦始皇并列的汉武帝,晚年为何要写下罪已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古时皇帝会下罪己诏,皇帝不是最大嘛

“罪己诏”这种东西可以上溯到夏朝之前的大禹,大禹曾经因为某些过失曾经发布过类似的东西。只不过那个时代,还没有皇帝的概念,所以这种只能算是罪己诏的雏形。

当国家遭受天灾。或朝政出现危机之时,皇帝就会下“罪己诏”,将责任懒到自己头上,悔过反省。

对于“罪己诏”,历来人们褒贬不一。肯定者认为,帝王通过对灾难和过错的反省、检讨,多少能过促进政治清明,同时也有利于平复舆论,团结人心;批评者认为,“罪己诏”不过是帝王们政治作秀的工具,虚伪一番而后草草了事。

这些意见都不无道理,但仅局限在就是论事。其实“罪己诏”还有深层的政治文化因素。

按道理说,帝王们应对“人祸”负责,因为不论是国家的内忧还是外患,究其根源,几乎都可追溯到帝王身上。但“天灾”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帝王们为什么又要因此而“罪己”呢?

中国人的天,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空,而且是被赋予了精神、气质和人格的人化了的天,是寄托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天,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天道。天的原则、规律,是对人事的绝对命令,决不可违背。

汉代以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说渐起,人道和天道渐渐合二为一。只有行人道,才能得天道,从而把人间行为与上天意志联系起来。

天人感应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皇帝受命于天来教养和统治人民,他若违背了天的意志,天就要通过变异现象来发出警告,如若执迷不悟,天就要降更大的灾祸,甚至另行安排代理人。

封建时代,帝王的权势至高无上,现实世界中几乎没有什么因素可以制约。利用发生自然灾害这一自然现象,对之加以警诫,是古人为限制帝王权势所能采取的少数几种选择之一。知识分子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给帝王以警诫,使他们对天产生畏惧感,不致于过分胡作非为。

然而,这种“灾异遣告说”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应该说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君权天授”的合法地位。通过强化灾异与君主的关系,实际上是让皇帝进一步垄断了与上天沟通的权利。

半闲认为:既然天子垄断了沟通上天的唯一资格,那么作为沟通手段的灾异、祥瑞等现象便只能针对皇帝一人。这恐怕也是古代帝王频下“罪己诏”更深层的原因。

功绩能与秦始皇并列的汉武帝,晚年为何要写下罪已诏

所谓汉武帝罪己诏,主要是指征和年间关于西域方面的一道诏书,后来往往称呼轮台诏,所谓罪己诏根本谈不上,汉武帝并没有什么关于忏悔方面的内容,完全是一道关于军事和行政安排的诏书,只不过内容表示停止了当时在轮台的准备行动,表示休养生息,然后进一步安排谋划将来再做准备。

所谓罪己诏是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人否定汉武帝一系列塞外行动,主观方面的想当然,这在过去史学界早有指出。

汉武帝的过失在于中年到晚年长期的军事行动,耗费巨大,当时国内条件虽然富足,但长此以往,百姓不堪承受,这是一方面。

但汉武帝另一方面,他没有局限在内地重要,他的雄心壮志是把西域天山南北都视为自己百姓,所以打击匈奴大宛是保障西域各部安危的必要举措,否则单凭态度摇摆的乌孙、龟兹等所谓大邦根本不能保障西北。

汉军在西北塞外的轮台是天山以南,后来西域都护的所在。对于后来人们经常说的西域,汉代主要是指天山以南,天山以北的乌孙、车师不属于西域,而且乌孙已经与汉朝和亲。所以汉军驻扎是在天山以南,轮台就是重要的军屯地。

而位于南北要冲的楼兰,在汉武帝时是亲匈奴的一派,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就是,汉武帝死后不久,昭帝时期,主政的霍光派出使团傅介子刺杀了楼兰王,西域基本获得安定,这就是霍光执行汉武帝晚年策略,尽量以小的行动确保西域安危的宗旨。

更重要的一节是了解汉武帝对匈奴的态度转变,这就是苏武和常惠前往匈奴表示安抚结好,但结果两人被扣押十几年,匈奴虽然已经伤了不少元气,但并没有停止对汉朝报复的意思。

所以汉武帝当时才打算休整,然后示意将来朝臣从长计议,这就是轮台诏 的背景,并不是什么罪己诏,认为汉武帝表示悔过云云都是想当然。

汉武帝的《轮台诏》真的罪己了吗

汉武帝文治武功不在秦始皇之下,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在位期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推恩令,重创匈奴等政绩,为人津津乐道;但到耄耋之年却几近昏聩,竟然建名堂,垒高坛,而且多次兴师动众封禅出游,为延年益寿而求神拜仙,尤其利用江充酿成「巫蛊之祸」,逼死戾太子刘据事件为后人诟病!

本来,烽火不熄,国力被耗,财政已现危机,再加上吏治腐败,民力凋敝,即意谓大乱来临;公元前89年,桑弘羊等上书建议:在西域轮台驻防兵马,监督匈奴,扼控西域;然而武帝犹如醍醐灌顶,破天荒地驳回了这个耗用民力以彰显大汉威仪的建议。
竟下诏深刻地反思自己,于是出台了《轮台诏》:其中段落有“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即从现在开始禁止苛政,平税赋,大力发展农业与畜牧业,但也要注重国防建设。

这表明汉武帝对连年征战,施用暴政,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和消耗了国力有一定的反思,决心停止对外征战,把发展经济,使人民安居乐业提上了日程。

通篇《轮台诏》没有说自己犯何错,似乎只是分析形式,宏观上把对外强硬政策转变了怀柔政策,实质上是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的调整;根本没表明自己的错误,更没触及错误根源,《轮台诏》的出台仅仅能表明汉武帝对前期执政进行了清醒的反思而矣,无罪己成分!

但即便如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汉武帝能出台《轮台诏》是有进步意义的,对社会安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罪己诏”对皇帝而言意味着什么历史上有哪些皇帝下过“罪己诏”

历史上有记载的皇帝下的罪己诏始于汉文帝。公元前179年,也就是汉文帝当皇帝的第二年。汉文帝下了史书所记载的第一份罪己诏。

这一年十一月末和十二月中,连续两次日食。日食,在古代被认为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汉文帝下了一份罪己诏:

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灾,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至于有人认为,在这一年正月,在讨论建太子的时候,汉文帝就下了一份罪己诏。但是我觉得那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罪己诏,因为那个类似于皇帝与大臣之间的问答,而不是昭告天下的。而罪己诏的诏,说明是开放性质的,是对天下人说的。因此,个人觉得上面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