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乡话有方言字典吗?吴语中表示“丢弃/摔”的“掼”,有何来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你家乡话有方言字典吗

我的家乡方言有,熊万里先生曾倾尽心力搜集编撰《襄音无改》一书,算是我们襄阳方言的方言字典。

我是襄阳人,襄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上游,湖北、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地带。因此襄阳话的口音上略带秦味。但又比河南话和陕西话发音轻。正如欧阳修那句话“语言清轻略带秦”。

襄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使用人口大概在700万左右。

相对于普通话而言,襄阳方言只有20个声母,但读音大致相同,只有语气上的些许差异。襄阳方言中存在平翘舌不分的现象,例如:蚕和蝉、诗和丝、折和则等都发同一个音,襄阳话将舌尖后音都读成了舌尖前音;还有的襄阳方言将n和l混读,例如乃读作lai;襄阳话将舌面音声母与齐齿呼韵母拼成的字读成舌根音与开口呼相拼的,例如:街,解读gai、鞋读hai。

襄阳话前后鼻音混淆,在有些区域内的方言中几乎没有后鼻音,例如:庚读作跟、灵读作林等,只有an和ang分得较为清楚;襄阳话中的合口呼韵母(uan、uen、uei)和撮口呼韵母(üɑn)与舌尖音相拼时往往会丢掉韵头u,读成开口呼韵母(an、en、ei),例如:对读dei、最读zei、暖读nan、端读dan、吨读den等。

襄阳方言同普通话一样也是四种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只是各个声调的调值不同。普通话中的阴平是高平调55,而襄阳话是中升调35;普通话中的阳平是中升调35,而襄阳话则是全降调41;普通话中的上声是降声调214,襄阳话中则是高平调55;普通话中的去声是全降调51,而襄阳话中则是降声调214。除此之外,襄阳方言中的个别词语有特定读法,例如:去读作ke、北(白)读bo、街读作gai、鞋读hai。并且口语中多带儿化音和卷舌音,例如“子”在词尾时经常被读作卷舌音,显得诙谐俏皮。

吴语中表示“丢弃/摔”的“掼”,有何来源

「掼」始见于《说文》小篆:

引自《字源》,第1065页

根据《说文》的解释,「掼」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是「习惯」之「惯」的本字:

《说文》:摜,習也。从手,貫聲。《春秋傳》曰:摜瀆鬼神。
引自:《说文解字诂林》,页1182

「掼」字后来被「惯」字所代替,魏晋以后,「掼」表示「佩带,披挂」,如:

  •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掼甲缨胄,非庙堂之饰。
  • 《玉篇》、《广韵·谏韵》:掼,带也

后来,表示「摔,扔」,如明代通俗小说: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武松)把那妇人头望西门庆脸上掼将来。

总的来说,「掼」字有下列五个义项:

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2067页

题主所说「掼」在吴语中表示「扔、摔」,其实不止吴语,很多方言都用这个字表达「扔、摔」。

比如上面所引的《西游记》、《水浒传》是很明显是明代的北方方言。《镜花缘》是清代的官话

我查了一下《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中从南到北,有九种方言都用「掼」表示「丢弃、摔」,但确实在吴语区分布最广:

引自,《汉语方言大词典》,页5394

综上所述:

在吴语、湘语、粤语等汉语方言中,表示「丢弃、摔、扔」的方言字「掼」,始见于小篆。

是一个形声字,从「手」,「贯」声,本义为「习惯」。

所以,「掼」是「惯」的本字。「惯」行而「掼」废。中古以后,「掼」又表示「披戴、佩戴」之义。

但是,这几个义项看不出「假借」和「引申」的线索,因此,极有可能是「同形字」,也即:不同时代的造字,字形偶然相同。

「同形字」跟「异体字」的概念正好相反:

  • 异体字:字形不同,字义完全相同。

  • 同形字:字形虽然相同,字义不同,其实是不同的两个字。

比如:「红色」的「红」和「女红」的「红」字形完全相同,却是不同的两个字。

  • 「红色」的「红」,念「hong2」,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

  • 「女红」的「红」,念「gong1」,是一个会意字,表示「女人的针线活」,也即「女功」。

引自:《汉语大词典》,第4卷, 页261

天津有什么土话只有天津本地人听得懂

天津,恐怕是全国各地对外地人最友好的。天津人说话,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如果要说有天津土话的话,大多发生在天津老人对话的时候,或者四郊五县。

1,知道“嘛”,走遍天津都不怕。外地人初来乍到,只要知道或者掌握“麻”这个字,基本上一半以上的天津话可以凑乎听得懂。把“嘛”改成什么,就可以了。到市场,“嘛价”,就知道是什么价钱。也就是南方人的常用语:多少钱。这个进程,大概需要2到3个月能够适应。

2,天津方言,大多数有点道理。

比如蛇,叫长虫,想想有道理,也形象生动。有的,很省事,比如说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就说成前儿、昨儿、今儿、明儿。

还有夜儿,也常常听人说,这是什么时候?问老婆,她是天津人,一时也弄不清楚了。查询一下,夜儿应该是晚上的意思。

3,有的方言,就不可理喻了。比如能子,比如夹子。比如倍哏,要是我学天津话,总是说成败格,结果,别人听不懂,听懂了,也是别别扭扭的。

褶裂,就不知道为什么代表无理取闹、不通融。同样的意思是皱巴。

腻歪,意思很明白,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得愣。收拾一下,捣鼓一下,修理一下。为什么用这两个字?不知道。

二八八,这就莫名其妙了。我想和上海方言的十三点、二百五差不多,本来就没有出处,是约定俗成的骂人话。

4,省略语和衍生词。天津人爱吃字,如果三个字,那么,喜欢省略了中间一个字。比如天津站,说成天站。当然,说成东站,就没有问题。可怕的天津电视塔,干脆说成天塔,现在,好像天塔是官方地名了。

衍生词,有时难以理解。一次我随0元旅游团坐车,两个老太太很友好,张姐,我们去搭嗤搭嗤。于是,老姐俩手拉手进了厕所。开车以后我问,天津人一般都在吃饭快结束的时候说搭嗤搭嗤,你们两个大娘凭什么上厕所也说搭嗤搭嗤?大家哈哈大笑。

总之,天津话好理解,学就不容易,要是学得像,不太可能。

全国各地的汉语方言都是怎么称呼“我”的

全国各地的方言是怎样称乎‘我’的?

吾是字典里面的称乎,河南山东,山西一带,有把我说成咱,俺。如果遇到不愿意干的事,我就会说:那事咱不愿意干,或是那事俺不愿意干。

至于陕西和山西的我说成鹅只是喉咙发音的问题。其它不太了解。

《红楼梦》中人是如何说方言的

感谢悟空邀请回答:
毛主席说读不了五遍红楼梦就没有发言权,这个话题直接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