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为什么不愿意张生赴京赶考?如何评价《西厢记》中张生的人物形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崔莺莺为什么不愿意张生赴京赶考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一首诗《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形象的描绘了古代少妇在丈夫寻求功名离开家乡之后的微妙心理,一方面希望丈夫能够飞黄腾达,另一方面又怕丈夫做官之后抛弃自己。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最典型的就是陈世美中了状元之后抛弃了秦香莲。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也有这样的顾虑,害怕张生高中之后会抛弃自己,所以不愿他进京赶考。但张生对崔莺莺是专一的,中了状元之后回来迎娶了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唐朝传奇《莺莺传》改编而成,两者情节差不多,但崔莺莺的命运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莺莺传》中张生变心,始乱终弃,还编造了一套理论为自己辩护。张生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列举了商纣,周幽王因为沉溺女色而亡国的例子,说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放弃了莺莺。

《莺莺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元稹,里面的张生的原型实际上就是元稹。

元稹20岁的时候到蒲州看望亲戚,遇到了才貌双全的表妹崔双文。两人一见倾心,互生情愫。经常偷偷幽会,花前月下,好不浪漫,并且山盟海誓,私定终身。次年,21岁的元稹进京赶考,被太子少保京兆尹韦夏卿看中,有意把年方二十的小女儿韦丛许配给元稹。由于崔家没有什么势力,不能在仕途上帮助元稹。于是元稹抛弃了表妹崔双文,与韦丛相恋。并在24岁时与韦丛结婚。

在《莺莺传》中元稹称赞张生“ 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显然是在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实际上也是为自己抛弃表妹崔双文的不道德行为洗白。

之前还挺喜欢元稹的诗,特别是那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没想到是个渣男,也许他真正喜欢的是表妹崔双文,崔双文是沧海巫山。但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娶了一个不爱的韦丛,这对于韦丛来说也是不公平的,等于伤害了两个女人。

如何评价《西厢记》中张生的人物形象

作者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剧中张生虽是一介白衣书生,但又是文章魁首。他凭着自己的英俊潇洒和聪明机智深深地吸引着字莺莺,并且热情而执着地追求着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张生甘愿放弃功名,面对困难仍不屈不挠、毫不退缩。故此,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可见其志诚的一面。同时,由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又使张生变成一个“傻角”、一个“银样锱枪头”,使张生的形象更具生气和活力,为本剧增添了多喜剧色彩,不断给观众、读者以轻松舒畅的感受。在王实甫精心塑造下,张生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成为一个典型的正喜剧形象。

张生的女人就是张生的夫人吗

不一定。张生的妻子和他的外室都可称作他的女人,夫人应该是对正室的称呼,而外面养的小三小四的没人尊称她们为夫人。

待月西厢一寺空,张生拒绝去求僧,崔英失去佳期会,可恨红娘不用攻. 打一字

‘徽’

待月西厢一寺空’,‘待’字去了‘寺’字,剩下双立

人;‘张生普救去求兵’,‘救’字去了‘求’字,剩下‘攵’;‘崔莺莺失却佳期会’,‘崔’字去了‘佳’字,剩‘山’;‘却怪红娘不用功’,‘红’字去了‘工’字,剩下了‘糸’。‘彳’‘攵’‘山’‘糸’合在一起,可不是个‘徽’字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