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下一句(学无止境下一句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学无止境下一句

下一句是:然则问可少耶?意思是: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出处:刘开〔清代〕《问说》

原文(节选):

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译文: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扩展资料:

近义词:不学无术   

[成语解释]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典故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

译文:是犯了“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的毛病。

[ 近义词 ]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 反义词 ]博古通今、博学多才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人无学术、没本事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学无止境下一句是什么

“学无止境”的下一句是“然则问可少耶?”问说,即为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被编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教材。

出自清代刘开的《问说》,完整的一句话是“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意思是: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写作特点: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可比较二者的异同。

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但论述角度略有不同。《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师说》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鲜明地论证论点。《问说》的论证方法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师说》对比的对象繁多,而《问说》对比和对象单一,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问“的各个方面。

在语言风格上,两篇文章都很古朴。在句式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是《师说》和《问说》的共同语言特点。《问说》中有些句子,与《师说》的某些句子,连结构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学无止境诚心学,下一句是

学无止境诚心学,下一句是为然则问可少耶?
整句话为: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这句话出自清代刘开的《问说》,意思是,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拓展资料

       刘开,汉章帝的第六子,其母申贵人,永元二年(90年)封为河间王,分乐成、勃海、涿郡三郡为国。延平元年(106年)就国。

刘开奉遵法度,官民敬服。永宁元年(120年),邓太后封刘开子刘翼为平原王,奉汉和帝长子怀王刘胜祀;刘开子刘德为安平王,奉汉明帝子乐成王刘党祀。

刘开为河间王四十二年薨,谥号为 孝王,子刘政嗣位。刘开的两个儿子:蠡吾侯刘翼即是汉桓帝的父亲;解渎亭侯刘淑即是汉灵帝的祖父,因此刘开被追尊为 孝穆皇,刘开夫人赵氏为孝穆后,庙曰清庙,陵曰乐成陵。

学无止境押韵下一句是什么

学无止境押韵下一句内容如下:

1、学无止境,书海无涯。

2、学无止境,海纳百川。

3、学无止境,爱拼才会赢。

4、学无止境,不进则退。

5、学无止境,气有浩然。

6、学无止境,学而不厌。

7、学无止境,好学不倦。

8、学无止境,勤学好问。

9、学无止境,发奋图强。

10、学无止境,废寝忘食。

11、学无止境,孜孜不倦。

12、学无止境,笨鸟先飞。

13、学无止境,争分夺秒。

14、学无止境,业精于勤。

15、学无止境,博览群书。

16、学无止境,持之以恒。

17、学无止境, 学如登山。

18、学无止境, 学以致用。

19、学无止境,应奋进不息。

“学无止境”下一句是什么

“学无止境”的下一句是“然则问可少耶?”出自清代刘开的《问说》,完整的一句话是“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意思是: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拓展资料:

问说,即为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被编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教材。

原文选自《孟涂文集》,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人,散文家。 刘开是清朝桐城派诗人。刘开出生数月丧父,母吴氏日耕夜织,尽心抚育。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讲课,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塾师颇为爱怜,留馆就读。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文。十四岁,以文章拜会姚鼐,姚鼐看后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坠绪赖以复振,吾乡幸也。”遂收为弟子,授以诗文之法。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方东树、上元管同、歙县梅曾亮并称“姚门四大弟子”。

学无止境搭配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然则问可少耶?该句出自清代刘开的《问说》。

所在段落原文: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译文: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