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长城的历史背景、外观结构和现存状况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长城的历史背景、外观结构和现存状况

历史背景: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外观结构:宏伟,用砖石彻成。

现存状况:主要是明长城。

扩展资料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

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

长城的简介与历史背景 秦汉到明都在修建

1、长城的简介与历史背景,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2、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3、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这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

4、有个长城的纪录片好好看看,长城的作用是很大的,不然也不会秦汉到明都在修建。长城等永久军事要塞在古今中外都有建造,最著名的有哈德良长城,柯林斯地峡长城,丹麦长城,萨珊波斯的中亚长城和中国北方的长城。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长城技术含量和防御意义较弱,哈德良长城在三世纪晚期之前一直把凯尔特人挡在北方,其要塞道路和营地的一体化使哈德良长城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柯林斯地峡长城虽然后来因为缺乏战略意义而被放弃,但是其技术含量和建筑工艺集希腊罗马的建筑技术为一体,水泥的使用更是让它坚不可摧。丹麦的长城用于防御法兰克人入侵,在中世纪中期带入拜占庭技术,城墙得到史诗加强但是在中世纪晚期的工程技术面前也很勉强。萨珊波斯的要塞主要是针对突厥和白匈奴,在阿拉伯帝国崛起后被放弃。中国北方长城的技术含量远逊于罗马和拜占庭。其军事意义只不过挡住了小群的草原牧民。一旦北方强大的游牧帝国形成,长城就完全起不到作用了。







长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列国争霸而让长城修筑进入到第一个高潮,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继续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明朝建立之后,一直在修筑长城,在其200多年的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一道非常高大、坚固并且绵长的长垣。西周时期开始,周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建造连续排列的城堡防御。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修筑长城为了防守。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陆续采用了一系列的国防建设和防边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中就有大规模修建长城。如今我们看到的长城,大部分都是明朝时期修建的,明朝200多年的统治中,一直没有停止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长城的历史意义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修筑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其修筑时间长达2000多年,总长度超过两万多千米。如今的长城已经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地球和平的象征。

长城历史背景

长城是我国古代先民的壮举。长城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各国攻伐频繁,为了防守各国筑建长城,大秦统一后,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兵30万,民夫几十万,将各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北方屏障,用以抵御匈奴。到了汉武帝时期,又重新修葺了长城,到了明朝,朱元璋派徐达重新修复长城,最终长城西到嘉峪关,东抵山海关,全长21000多千米,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的长城。

长城的基本现状

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如下:
背景: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战国时期,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秦代蒙恬大规模筑长城。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明代贡献最多。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长城现状:
自然地理状况影响着长长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人类生活的家具,使得长城去周边的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近些年来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引下,长城的保护与管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长城的受损部分,现在已经修复完整,人民政府成波巨款队长城陈强和许多重要关系进行整修,建立文物保护机构

长城的基本现状和历史背景

长城现在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