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魏延谋反是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如果三国中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那么三十六计的空城计是不是也虚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历史上魏延谋反是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

魏延谋反是假,死于杨仪之手是真。至于魏延有反骨,仍不明真相,有待后人解密。至少,刘后主念其生前功勋,给予厚葬。杨仪后来狂妄,遭致杀身之祸。功过是非,自当明察。

如果三国中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那么三十六计的空城计是不是也虚呢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确实为子虚乌有。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乃大众耳熟能详的“失空斩”。

当时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在西城坐镇运筹,把关兴、张苞、马岱、姜维、张翼等人全部分派了出去执行任务,忽然司马懿、郭淮率大军杀奔西城而来。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兵有一半出城运粮,因此只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当时众官听了这个消息,大惊失色心惊胆战。诸葛亮谈笑自若,吩咐将旌旗尽皆隐匿,然后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然后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后来司马懿到了城下,越看越怀疑,认为诸葛亮生平不敢弄险,这种情况绝对有诈,肯定藏有埋伏,然后下令退军。

空城计的情节来源于《条亮五事》,该书的作者是西晋的学者郭冲,他是诸葛亮的铁粉。这家伙成天幻想着自己的偶像多么多么神机妙算,用很多自己臆想的情节来美化拔高诸葛亮的形象,因此后来写下了《条亮五事》,其中一条就是空城计。但是在他那个故事版本里,漏洞比较多,不算精彩。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引入了郭冲杜撰的这个故事,而罗贯中又经过艺术加工,才最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版本。

诸葛亮的空城计虽然是虚构的,但并不能就表明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在历史上,就以三国时期为例,就有几次真正的空城计。

第1例.曹操的空城计

兴平二年,曹操在山东兖州伐吕布期间,曾混战于巨野一带。当时麦子刚好成熟,收粮是当务之急,但吕布率大部队忽然打了过来。当时曹操的主力部队都在外围执行任务,城中只有千余人。情急之下,曹操心生一计。曹操只带着几百士兵在城外列队迎敌,而另外几百兵士,则被派往田间抢收熟麦,却安排老弱妇孺看守营寨。吕布看到曹操就这么几百人的阵势,反而不敢轻举妄动。陈宫建议说,曹营西侧有浓密的树林,很可能有伏兵。不如驻扎下来,以观其变。”就这样僵持了两三日,等曹操的主力部队被紧急召回后,吕布只好撤退。

后来吕布通过打探得知,曹操原来是个空城计,他真正的目的是背后收麦,这让吕布后悔莫及!

第2例.文聘的空城计

文聘投靠曹操后,受到重用,后来被封为江夏太守。后来孙权亲自带大军攻击江夏,当时秋天多雨,连天的暴雨将江夏的一面城墙冲倒。当时江夏城内的兵力,根本无法和孙权抗衡,城墙崩塌,更让文聘雪上加霜。但是文聘不然心生一计,他让城中人马全部偃旗息鼓,藏匿起来文聘自己也藏在府中不露面。

孙权来到江夏城边,看到城墙裸露,城内没什么人气,非常疑惑。后来考虑到文聘是久经沙场的名将,如此潜伏不动,绝对有什么鬼主意或者有外援打埋伏,于是就撤兵了。这件事,在《魏略》中有明确记载:

“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
“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

第3例.赵云的空城计

在三国演义第71回“据汉水赵云寡胜众”中,赵云单枪匹马救了黄忠,又冲进曹营救了张著,最后才返回本寨。曹操大怒,率领众将和大部队来赶捉赵云。赵云的部将张翼建议,立即令军士闭上寨门,上敌楼防护,赵云却没有这么做。

遂拨弓弩手于寨外壕中埋伏;将营内旗枪,尽皆倒偃,金鼓不鸣。云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

当时已经到了黄昏,张郃、徐晃看到赵云单枪匹马在营门前等着他们,惊疑不定,不敢向前。等曹操带着大部队赶到后,一声军令,士兵们大喊一声,杀奔营前;见赵云全然不动,曹兵吓的翻身就回。赵云一看曹兵都是些纸老虎,于是把枪一招,藏在壕中的弓箭手弓弩齐发。此时已经天黑,曹操一看不妙,拨回马头就闪人了,赵云的人马乘势杀奔出寨,曹兵各自狼狈逃窜,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知其数。

这一段故事,虽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是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贬低诸葛亮,说他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是子虚乌有的

《三国演义》并非史书。罗贯中著书时,立场是站在蜀汉这边的,而诸葛亮是蜀汉的代表人物,所以许多动人的故事都安在了他头上,于是他便成了智慧的化身。人们看书时只注重故事情节,很少去研究历史。这样诸葛亮越传越神,成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至于今人贬低他也好,褒奖他也好,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在冷兵器时代,像诸葛亮一样忠心事主,多谋善断,凭智慧频频取得战争胜利的谋臣确实不多。关于哪件事是他做的或不是他做的,我认为无关紧要。诸葛亮在古时实有其人,也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形象,这一点不可否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