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为何杀自己的母亲?郑成功,英文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郑成功为何杀自己的母亲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有史料记载其父芝龙,“时芝龙方十岁,尝戏投识字,误中太守额,太守禽治之;见其容,止,笑而释焉。居无何,落魄去。之日本,娶倭妇”,也就是说郑成功的父亲在国内生活困难落魄,于是就去了日本,娶了一个日本的女人,而郑成功的父亲是一个大盗,想想也很难相信,抗倭英雄的父亲是大盗,而母亲却是倭寇,郑成功在日本待了七年。

后郑芝龙就被明朝的朝廷所招抚,而郑成功自小就天资聪颖,有人见了他对郑芝龙说“是儿英物,非若所及也”而后来郑氏也被赐为国姓,郑成功的母亲也从日本来到了中国。郑成功虽是抗倭英雄,但是 其父毕竟盗贼出身,不能收到拘束,所以对明朝廷有了异心,加上南明朝廷被清军已经打得溃不成军,福建沦陷,郑芝龙自知已经为时已晚,被清军招抚,编入正红旗。但是清军却非仁义之师,在顺治三年,郑成功的母亲被清军侮辱,自杀。

所以,综上,郑成功之母并非是被郑成功所杀,问题是个伪命题。但是郑成功在母亲死后却将母亲开膛破肚,这是为什么呢?

郑成功知道母亲被玷污,作为谁谁也是无法忍受的,郑成功更是如此,所以他为了让母亲保留最后一份尊严,可以安安心心地离开人世,于是才做出这个让人震惊的举动,他于是剖开母亲的肚子,然后将肚子里面的污秽之物用清水清洗干净,让母亲干干净净地下葬。

这可能确实和郑母是日本人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人认为,自己的灵魂是存在于腹中的,所以才会选择剖腹自尽这样的自杀方式,而既然灵魂是存在于自己的腹中,所以,郑成功将自己的母亲剖腹清洗干净也就可以说得通了,他是想让自己的母亲可以有一个干干净净的灵魂。

虽然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这样的行为,甚至觉得很血腥,但是这可能是一种文化的信仰,也体现了郑成功的一片孝心,母亲是清清白白的,即使是死也要清白地死,不允许有任何人的玷污。

郑成功,英文名

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天启四年农历7月14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通常认为是日本人)1630年,郑成功随叔芝燕回国,住晋江安平郑府。郑芝龙延聘名师授业,1638年郑成功入南安县学为廪生,1644年郑成功从家乡来到南京,进入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其时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当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朝灭亡。9月中旬,清王朝定都北京。在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次年6月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同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建号隆武。帝对郑成功的忠勇十分嘉许,赐他与国同姓,易名“成功”,从此南明官方称为“朱成功”,中外又称为“国姓爷”。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扩展资料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课本中,称赞郑成功“驱逐了外国侵略者在台湾的势力……受到我国人民的崇敬”。在历史课本中写着:“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团结当地的汉族人民与高山族人民,共同发展生产事业”。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许多历史人物都被重新审视、评价,郑成功也不例外。由于郑氏效忠的明朝被视为“反动”的封建王朝,虽然一度被奉为民族英雄,郑成功却也难逃被媒体与学者忽视的命运;在文革期间,几乎很少有人敢评论、研究郑成功与台湾。文革结束后,郑成功再次以“击败西方殖民者”、“收复台湾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之姿,回到教科书当中,直到今日。2005年3月,刚刚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江泽民,特别送给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领导人一系列瓷雕,主题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成功

郑成功以明朝臣子自居,建立明郑后,为何不拥立明朝皇室后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事实上,郑成功一直坚持维持南明朱家的最高地位。

最初郑成功父子是推崇隆武帝一派,但当时郑成功只是父亲郑芝龙手下将领,还没有操盘大局的能力。

而郑芝龙认为隆武帝其实没有实力,主要军事实力就是郑家的力量。

而郑家的力量不足以和满清全面对抗,况且还有浙江鲁监国等南明其他势力拆台。

所以,郑芝龙先是回避和清军作战,最后干脆投降。

清军攻入福建,隆武帝被杀死,郑芝龙投降,由此隆武政权垮台。

隆武政权垮台以后,郑成功也脱离父亲自己开始反清。

他开始是推崇隆武帝,但这个政权已经完了,残余的如宁靖王之流资历太浅,当时才30岁左右,不足以服众。

随后,郑成功就认永历皇帝为正主。

资料这么写:永历帝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宁靖王朱术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

直到郑成功病死前,永历皇帝都是在的(其实永历皇帝在郑成功死前1个月遇害,只是消息传播速度慢,台湾并不知道),郑成功是永历皇帝的臣子。

郑成功对于朱家人,从来都是很重视的。

比如当年鲁王出兵攻打隆武帝,是郑成功的敌人。

但鲁王战败投靠郑成功,后者也收留他。

但郑成功占领台湾以后才1年,就病逝了,他的继承者郑经不但让宁靖王到台湾监军,同行包括泸溪王、鲁王世子朱弘桓、巴东王等诸明朝宗室数百人之多。

实际上,郑成功病死时仍然是延平郡王。其实当时无论军政都是他的人,朱明皇室顶多算是来避难的,郑成功仍然对他们相当尊敬,更是承认永历皇帝为皇帝。

不但郑成功,包括他的儿孙也是如此,直到台湾被清军攻占,郑家并没有任何越轨行为,仍然是以大明郡王自居。

其实他们只要愿意,完全可以自行称帝,谁能把他们怎么样?

但其实退到台湾以后,这里汉族人口才几万人,根本不足以打赢满清。

郑家明白,这样对峙下去,或早或迟都会全军覆没。这种时候,随便立一个皇帝是很愚蠢的行为,不但会导致内部出现极大的混乱(南明皇族在清军逼近的情况下,仍然派兵互杀),而且会让汉人老百姓非议(大臣不能随便立皇帝,不然会被当做董卓),更会成为满清首要攻击目标,满清认为国无二主。

至于指责郑成功没有策应孙可望作战,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实际上,在孙可望攻打清军的同时,郑成功也在福建连续作战,甚至反攻漳州。

但当时清军实力很强,漳州久攻不克。双反前后鏖战一年多,到底还是清军实力强悍,郑成功负多胜少,最终退守厦门。

可以说,当时郑成功也尽可能的进行的攻击,无奈实力不济,最终自身都难保。

而就在郑成功艰难和清军作战时,孙可望已经准备俘虏永历帝作为傀儡,还要设计干掉李定国了,随后就是全军崩溃。

郑成功是哪个朝代的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军事家。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扩展资料:

自从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在小金门起兵抗清后,郑军转战浙、闽、粤等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此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

然而,统领数万人的大军抗清,却始终无法取得较大的根据地,郑成功被迫必须通过海外贸易筹备粮饷。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收复由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