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猫》写作背景?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猫”的教
发布时间: 2023-07-17

郑振铎《猫》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扩展资料

郑振铎的《猫》主要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活泼可爱,讨人喜欢,“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看着它,“我”的“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如果恰巧这段时间“我”家也养了小黄鸟,我和家人会无故怀疑这“相伴的小侣”对小黄鸟心怀不轨吗?

“我”家养的第二只浑身黄色的小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它和家人,尤其是“我”,特别亲热。“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不仅如此,它还会捉老鼠,很得整家人的欢心。如果恰巧这段时间“我”家也丢了小黄鸟,一家人会不假思索就断定“亲爱的同伴”干了坏事吗?

第三只猫是出于同情心而收留的一只流浪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从一开始一家人对它的印象都不好,它的存在也只是“若有若无”,对它的刻板印象初步形成。再加上“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外表就更不讨喜了,家人讨厌它,刻板印象得到进一步强化。

第三只猫后来变壮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它“胖胖”的外表,因“懒惰”更惹人厌恶,刻板印象再度强化。本来出于让它不被“冬寒与饥饿所杀”的心理而收留它,好生养它,这就使“我”一家人在道德上居于优势地位。

而它在“我”家照料下变壮了却“终日懒惰的伏着”,“不改它的忧郁性”——作为宠物不讨主人欢心,这是罪过一;捉鼠——这几乎是它能回报养育之恩的唯一方式,它也不去做,不懂得回报,更惹人厌,这是罪过二。

再加上“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抓开又跳回去凝望,更容易让人对它产生怀疑和防范心理。

所以,当一只主人喜爱的黄色芙蓉鸟被咬死,“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其实当时的“我”对第三只猫本来就有很深的成见,即便没有这件事促发,从心里“我”早就想要找个机会教训教训它了。刻板印象让“我”第一时间就认定凶手是它。

妻子的“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的判断同样出于刻板印象。一时找不到它,我们便一致判定它是“畏罪潜逃”。好不容易找到它,却看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旧恨加上新仇,“我”“一时怒气冲天”,顺手操起木棍就追打,它悲楚地逃跑,“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其实真相是:鸟儿是给黑猫咬死的。最终,第三只猫还是忽然死了。虽说不是“我”直接打死的,但它的死跟“我”有莫大的关系,是“我”和家人的刻板印象害死了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猫 (郑振铎散文作品)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猫”的教案

《猫》教案教学目的 1、 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 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3、作者对第一只猫亡的酸辛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解释) 污涩 ( )怂恿( )婢女(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目标1)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四、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只猫的故事。(目标2)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五、小结本课。(目标3)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一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 《猫》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第二、第三部分内容。 2、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3、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3分钟) 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目标1)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2)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描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目标1) 1.默读第 15 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指名回答后归纳: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思考: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学生自由诵读第 17-29段。 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3.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