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主要内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扩展资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
课文讲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以下是无关的,可以无视: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
  作为本组教材的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季羡林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出示):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美。
  3、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感受风土人情美。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教学立足学生的实际,教学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学情。
   1、课后生字词已经会读会写的有哪些?
   2、这篇课文,你想怎么学?
   3、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生字词,具备初步阅读的基础。80%的学生选择以朗读课文的方式学习。95%的学生对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最感兴趣。
    根据这样的学情,我选择这样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朗读法,重点词语品味法,并辅助采用“结合实际法、情境渲染法、实物演示法”等。
    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读文想象,品味词句”的方法来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设置三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二)课堂行动
     教学过程分以下四个环节: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和学生交流对季羡林的了解,在交流中出示:
    身份: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经历: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德国。……
    然后走入课文:从季羡林先生的经历中,我们知道他两次到过德国,一次是1935年,一次是1980年。所以,当他第二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朋友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相机板书:美丽并没有改变。同时提出问题: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此时板书课题。
    阅读教学之初,最关键的是抓住一个能够统帅全文的问题,起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这样可以使教学避免走入琐碎分析的泥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认读生字词。重点抓第二段的“脊梁”“莞尔一笑”(板书)和第三段的这些四字词语以及这两个最容易读错的句子进行指导。(出示四字词语,和句子)分步进行,落实到位。
   3、熟读精思,积累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三个环节:
   (1)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以“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入手,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最容易找到的是作者描写的花的美丽。请学生读相关句子,(出示这句话)
     然后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体会。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
     在“花团锦簇”这个词语中有两个事物,花和锦。你知道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总结:
     花和锦一样都是色彩斑斓,十分艳丽。这些像锦缎一样美丽的花聚集在一起,一团团、一簇簇,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花团锦簇)。
     接着又引导学生说出花的各种颜色,总结:这许多的颜色聚合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阅读教学需要追求简约而丰满的境界,这样,课堂才能够主次分明,学生才能够在简约的学习步骤中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这是我在这一环节教学中着力体现的教学思想。
     接着,再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两个词体会花的多。
     我这样引导:
     是什么让我们应接不暇?请你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美,我鼓励学生想象说话:季羡林先生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是怎样赏花的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出示李广田先生《花潮》中的一段话:
     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