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尚方宝剑能够先斩后奏吗免死令牌真的能够免死吗?古时能够“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真的存在吗有何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影视剧中的尚方宝剑能够先斩后奏吗免死令牌真的能够免死吗

中国的古装剧里,总是会出现两大宝物,一个是可以上斩昏君、下杀奸臣的尚方宝剑;另一个是犯下滔天大罪,可免于一死的免死金牌。比如以前经典电视剧《包青天》里,总是会出现皇亲国戚被送上断头台的景象时,这些犯人就会伸长脖子喊叫自己的身份有多尊贵,还轮不到包拯来处置他,这时候尚方宝剑总会闪亮登场,罪犯随即人头落地。还有《还珠格格》里两位格格费尽心思想要得到的免死金牌,也是能够抵去一切罪行的宝物。尚方宝剑真的有如此大的权力吗?免死金牌又真的能够免死吗?

尚方宝剑真能杀奸臣、除小人吗?

电视剧中出现的“尚方宝剑”,其实并不是一个特有名词,其中的“尚方”,其实是一个古代的官署名,这个机构专门制造、供应皇帝所用的器物,尚方宝剑也是由这个机构制造而成。然而这种宝剑只能够由皇帝使用,所以宝剑从诞生之初,其实就已经成为了皇权的象征。虽说在秦朝已经有了这种宝剑,然而它到了汉代才更负盛名。《汉书》中有记载,汉成帝做皇帝的时候,有一位名为张禹的丞相,此人极受皇帝宠幸,在民间嚣张跋扈,私生活及其奢靡。

一位名为朱云的诤臣因看不惯丞相作风而直言进谏,他请求皇上赐予他“尚方斩马剑”,专杀朝廷之中的佞臣,譬如丞相张禹。他的一番言辞反倒惹怒了汉成帝,一个小小之诤臣,竟然敢在朝堂之上污蔑当朝宰相,简直是罪不可赦。这也是“尚方剑”第一次出现于史书之中。但是在宋朝以前,尚方宝剑一词并没有被广泛使用,而且这种宝剑完全不具备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的任务。如果在宋朝以前,有谁拿出来一把尚方宝剑说要替天行道,完全就是编剧瞎编的。

那么这种如同皇上亲临的“尚方剑”,在宋代发挥着何种作用呢?宋书《武经总要》中记载,宋朝有这样一条制度,每当大将出征之时,皇帝皆会赐御剑随行,如若有犯军令者,皆可以用此剑杀之。比如在公元974年,宋太祖在征讨南唐的送行宴会上,就赐给了大将曹彬一把宝剑,这把宝剑可有先斩后奏之权利,10万大军也要听曹彬调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够随意斩杀将士,宝剑先斩后奏的范围是有限的,他只有权力处置“副将以下”士兵。由此看来,电视剧中的“如朕亲临,违法专杀”,还是有一定虚构成分的。

元朝尚方宝剑也依然存在,但是这个时期的“尚方剑”,只是一种朝廷赐给百官的荣誉象征,因为宝剑已经完全不具备“先斩后奏”的权利。一直到了明朝,尚方宝剑的权利真正的完善起来。而且《明史》中有详细记载:“赐尚方剑,以便宜诛赏。……监司、副将以下,悉以尚方剑从事”,明代诗人还写下“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这样的诗句,足以见得,明朝尚方剑所行使的权利,才是真正的落实到了实处。

这一时期的尚方剑,从来都不是一种摆设。尤其是在明朝末年,由于当时战事频发,很多将领在执行军令的过程中,都被赐予过尚方剑。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一事。这件事发生在崇祯二年5月,当时仅是一个正二品官的袁崇焕,以阅兵为由去拜见正一品大员毛文龙。光从品级上来讲,毛文龙的职位自然是要高于袁崇焕的,然而袁崇焕却以12项罪名,用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斩首,由此可见尚方宝剑权力之大。

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是清朝,这一时期的专制皇权更是发展到了几千年的顶峰时期。为了保证皇权的绝对性,凡是军政大事,皆是由皇帝自己来判决的,外人更不可能插手。但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时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权作用的尚方宝剑,在清朝是完全不存在的。然而在一些与清朝有关的影视剧中,也时常会出现尚方宝剑的故事情节,这些完全是杜撰,与历史实际并不符合。

所以,虽说尚方宝剑出现的时间较为久远,但是真正具有先斩后做职权的,仅局限于宋明两个时期,而且使用范围也有限,并不是如同影视剧中所演,可以抛开身份阶级,随意斩杀贪官奸佞。而且这种宝剑,一般都是赐给掌握着军权的大臣,用来调动军队,下发军令所用。

免死金牌不一定能“免死”

了解完了真实的“尚方宝剑”,再来说说古装剧中的另一件宝物“免死金牌”。其实电视剧中经常说到的免死金牌,在史书中的真实名字为“丹书铁券”。丹书铁券和尚方宝剑一样,最早出现于汉朝,它最早的用途,是汉高祖用来表彰功臣的。当时为了防止这种“铁券”被仿造作假,保管的非常严格。《汉书》中有记载:“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着宗庙”,这句话就说明,这一份铁券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由朝廷专门保存,另一部分保存在诸侯功臣那里。既然此物如此珍贵,它是否真的具有免死功能呢?

这还要从丹书铁券上的内容入手,汉朝奖励功臣的丹书铁券上,一共写有17个字:“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其实这句话只是表现出来朝廷与诸侯之间的紧密关系,还有君臣之间的契约,所以这一时期的“丹书铁券”,并不具备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免死”功能。不过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契约铁券,逐渐具有了“免死”的重大功能。《北史》中曾有记载,北周文帝被大将李穆相救,所以便:“特赐李穆铁券,恕以十死”,这是历史中最早出现具有免死功能的铁券,不过只有立过大功的人才能够得到。

唯一可惜的是,至今都未曾出土过唐代之前的丹书铁券,现存最早的铁券,是唐朝宗年间赐予彭城郡王钱镠的铁券,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这份铁券上共有333个字,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句就是,可以免除这位郡王九次死刑,免除他的子孙三次死刑,如若家族的人触犯了一般的法律,可以忽略不计。由此看来,丹书铁券的“免死金牌”的功能,在这一时期落实到了实处。

宋朝时期,确实也存在过丹书铁券的制度,但是它却没有神乎其神的作用。这与宋朝本身的官员制度有关,宋朝有规定不杀文人的法令,对于武将也是以宽恕的态度,所以生活在宋朝的官员很少被判处死刑,因此这些所谓的免死金牌,就没有什么大用了。元朝开国以后,一直沿用着中原王朝的丹书铁券这一制度。不过要说起这铁券制度最完善的朝代,绝对是明朝;然而这个朝代,也是打破这“免死金牌”原有作用最多的一个朝代。

朱元璋登基后,专门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发对象,明确制定了铁券免于责罚的范围,而且在给这些大臣颁发铁券的时候,还要根据他们的职位高低来制定。每一份铁券上的内容,也写的格外详细,铁券上要记录这位受赏者的姓名、官职,还有他们所建立的赫赫功绩,同时也要注明皇帝赐予他们的特权这些内容。不过明朝的铁券并不是单一的免死功能,铁券中有规定,这种特权不能免除谋逆罪的死刑,其被免除死刑的次数有限,而且是免一次少一次,同时与这位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