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意义(孔子是怎么死的
发布时间: 2023-07-06

孔子是怎么死的

上官敏学举手回答?

孔子是怎么死的?(?)

首先来看看孔子的影响力和成就: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本来应该是自信的,满足的,有那么多的好学生,自己又有那么多的学术建树,足以名垂千古。

都说圣人长寿,庄子活了83,孟子活了84,墨子活了92,孔子只有73岁。

除了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之外,与孔子晚年受到几次打击分不开。

晚年孔子的心中可谓是一片悲凉。

首先,“吾道不行”。“克己复礼”、“吾其为东周”的理想彻底破灭,社会不但不见起色,而且比以往更糟。老年孔子饱尝理想破灭的灰心和英雄垂暮的无奈。

再者,儿子孔鲤先己而去,孔子深受老年丧子之痛。

不久,最好的学生颜回死了。“天生颜回是来辅助我的,他死了,这不表明天要亡我吗?”孔子这样想,所以他痛苦到呼天抢地:“天丧予!天丧予!”

更要紧的时,有人在巨野的大泽里狩猎打死了怪兽,人们不认得,以为“不祥”。孔子看后说:“这是麒麟啊!”这就是“西狩获麟”。这件事对孔子打击很大!

麒麟本是太平神兽,只有天下清平,祥瑞才出现,得天而应人。

现在麒麟出非其时,自取其亡,孔夫子认为这是老天爷来暗示自己,召唤自己,是自己将殁之证!所以孔子“见麟”后大惊失色,喟然长叹:“吾道穷矣!”

最后,几个月后,翻过年头,也就是孔子七十三岁这最后一年,忠心耿耿的子路又死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予者,其由与!”而今,子路也死了。老先生伤心之极,大病。

这已是孔子在世的最后七天,子贡来了,他是闻讯专程来看望老师的。

子贡远远望见老师颤颤巍巍拄着一根拐棍在门前,没等走到跟前,就看到老师两行清泪,哽咽着说:“子贡啊,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就再也说不下去了。

慢慢地,孔子缓过气来,作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哼完,已是泪流满面。

子贡看着老师老泪纵横地感伤,看着老师风中残烛般衰朽,肝肠寸断……

七天后,孔子离开了人间。

~~~~~~~~~~~~~~~~

欢迎留言~~~???

苏格拉底之死说明了什么

头条号:图文动态

关于苏格拉底审判和死亡的具体经过和直接原因,我摘录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的一段较为客观、符合基本解读的简述:

当雅典在伯利克里统治下是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民主社会时,苏格拉底可以履行他作为一只“牛虻”的使命而没有招致严重的反对。 他不留情面地在人们无序的行为之下追寻稳定恒常的道德秩序。这一追寻要么令人愤怒,要么令人愉快,这也为他带来从事于悖论的智者的名声。更糟糕的是,人们认为他的思想太没有拘束,对于那些雅典人认为不用置疑的敏感问题也进行追问。然而,在雅典经济和军事上还强大的时候,苏格拉底还是可以随其所好去进行追问而不受惩罚。但是,随着雅典社会大势走向危机和挫折,苏格拉底就再也不能免于受到追究了。

他在上层社会的年亲人中发展辩证技能的努力——尤其是对道德习俗、宗教和政治行为的刨根问底的技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疑虑。但直到雅典与斯巴达交战期间,他的行为才终于被认为是具有明显的、迫在眉睫的危险性的。

与这场战争有关的一系列事件终于导致了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其中之一是阿尔西比亚德斯的叛国行为,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阿尔西比亚德斯去了斯巴达并在对雅典的作战中为斯巴达人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这就难免让许多雅典人认为苏格拉底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对阿尔西比亚德斯的行为负责。

此外,苏格拉底发现自己与五百人会议分歧严重,他是五百人会议其中的一个成员。8位军事指挥官被指控在亚吉努萨群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中玩忽职守。雅典军队虽然最后赢得了这场战争,但是他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损失了25艘战舰和4000名士兵。8位被卷入这场损失惨重的战役的将领被要求受审判。但是五百人会议不是一个一个地确定每一位将军的罪责,而是被命令一次性投票表决这8个人是否全体有罪。起先会议抵制这一动议,认为它违反了正常的法律程序,但当检举人威胁说除了将军们还要起诉会议成员时,只有苏格拉底还坚持原来的意见,其他会议成员都屈服了。将军们后来被认定有罪,其中已被监禁起来的6人被立刻执行了死刑。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06年,两年后,随着雅典的衰落,苏格拉底再一次发现他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势力。在斯巴达胜利者的压力下,雅典成立了一个30人团为雅典的新政府起草法律。但是这个30人团很快就蜕变成哪个一个横暴的寡头统治集团,他们专断地迫害以前拥护伯利克里民主秩序的人,为自己聚敛财富。仅仅过了一年,这个寡头集团就被暴力推翻了,雅典重新建立起了民主秩序。但是很不幸,被推翻的寡头集团里有一些人是苏格拉底的好友,尤其是克里提亚斯和查米德斯。这使它又一次因诛连而获罪,如同先前在阿尔西比亚德斯的案中他因为是叛徒的老师而被入狱一样。这时候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愤怒已经发展到对他的不信任。

大概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受审。根据记载,他被指控的罪名是:“(1)对城邦崇拜的神不虔敬,而是引入新的陌生的宗教惯例:(2)更有甚者,腐蚀青年。”指控者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苏格拉底听到对他的指控后本来可以选择自愿流放。但是他依然留在雅典,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法庭的陪审团大约由500人组成柏拉图的《申辩篇》记载了苏格拉底为自己的辩护,这是对他理智能力的光辉证明。他有力地揭露了原告的动机和他们指控根据的不充分。他强调自己对雅典的毕生忠诚,他提到了他的军旅生涯和在审判将领的事件中对法律程序的维护。他的辩护是强有力的论证的典范,完全建立在事实和讲理的基础上。当他被判有罪时,他还有机会提议给自己定什么形。苏格拉底不但坚信自己无罪,而且他坚信他这样的生活和教到对雅典是有价值的,他提议雅典人应该让他得到应得的奖赏。苏格拉底把他自己和“在奥林匹克比赛中赛车、赛马夺冠的人”作了比较,他说,“这样的人只是让你们表面上快乐,而我是让你们真正地快乐。“ 因此他说,他的奖赏应该是”由城邦出钱在名人院里奉养他“,这个礼遇是只有声名显赫的雅典人、将军、奥林匹克冠军和其他杰出人士才能荣享的。陪审团在他的傲慢面前颜面扫地,最后判处他死刑。

最后,他的朋友试图提供机会让他越狱逃跑,但是苏格拉底坚决不从。正如他拒绝在陪审团面前提及他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来打动他们一样。苏格拉底坚信逃跑就是违抗和损害雅典和雅典的法制,那将是在追求一个错误的目标。法律对他的审判和死刑并无责任;有责任的是那些误入歧途的原告们,是阿尼图斯和美勒托,是他们犯了错误。因此,他服从法庭对他的判决,以此证明他对法制的尊重。

柏拉图在他的《斐多篇》中描绘了苏格拉底喝下毒药后的最后时刻,苏格拉底摸了一下自己,说等要离抵达心脏,他就完了。他已经开始变冷……说出了最后的话,”克里托,我还欠阿斯克勒比俄斯(希腊神话中的医神)一只公鸡,千万别忘了替我还上“……这就是我们这位朋友的结局,我认为他是他时代中所有人中最优秀、最睿智、最公正的人。

看了这些,我认为作者想说的是:苏格拉底作为雅典民主政治的象征为雅典民主政治的漏洞背了黑锅。

如何从苏格拉底之死比较中西文化异同


请恕冒昧,这个题目本身的味道好像就不太对——比较什么呢?是赞赏判苏格拉底死刑的雅典政权“执法必严”?还是愤懑苏格拉底蒙受不白之怨?是感慨苏格拉底慷慨赴死?还是敬佩苏格拉底坚守信念?中国的文化,或者中国的文化人,是比得上还是比不上西方呢?不出意外,出题人想让大家得出的结论恐怕是中不如西——楼上已经有人在那里侃侃而谈了。

关于苏格拉底,其实,连多数西方历史学家,也认为是个困难的题目——能知道的太少。罗素说,“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但不是像智者那样为了钱。他确实是受过审判,被判死刑,并于公元前399年就刑,年约七十岁。……但是除此而外,我们便完全纠缠于众说纷纭之中了”——对他其他的了解,只能靠他的两位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转述,而且俩人的说法还不尽相同,搞不清谁真谁假。 就是这么个情况,很想就教于出题者,从这么个现实情况,从这些难辨真假的转述材料,能够分析出哪些西方文化的特质、要素、优点呢?又能对比出中国文化或者中国文化人到底差在哪儿?弱在哪儿?不行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