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洒度的人物简介?秋收起义的部队有一位余洒渡师长后来的去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余洒度的人物简介

余洒度(1898—1934),生于湖南省平江县,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在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1、余洒度在秋收起义前夕收编邱国轩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四团的过程中,没有亲自调查、没有对其部队进行混编、没有对官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而只委派“参谋彭楷、副官佘浩两同志前往邱部工作,察考其是否诚意,迭接彭、佘报告,均云邱部忠实可靠,可以随意指挥。”就轻意相信了邱国轩。正是余洒度在用人问题上的轻率和随意,所以有了邱国轩及其所部的反叛之举,给起义部队造成重大损失。

2、1927年9月19日,前敌委员会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的紧急会议中,余洒度自恃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自认为行军打仗有一套,对农民出身的毛泽东瞧不起,自始至终坚持“取浏阳,攻长沙” 的观点。他这种不顾现实,不服从前委领导规劝和不听取大多数前委委员的意见,不认可毛泽东关于时局正确分析的行为和做法,令包括毛泽东、卢德铭、余贲民等前委委员在内的领导人深为失望。

3、文家市按毛泽东提出的意见,决定工农革命军退萍乡往湘南转移。余洒度当时就不同意,但党的前委决定,余只得勉强服从。9月24日在芦溪战斗中,因余洒度越权指挥,部队一时混乱不堪,总指挥卢德铭为掌控部队、冒死冲杀,后中弹牺牲。这时余洒度自认为是当然的总指挥了,权力欲再度膨胀。而在随后的莲花战斗中,余擅自释放恶贯满盈的敌保安队长李成荫,几陷革命军于危险之地。面对毛泽东等人的责问,余竟强词夺理,大耍军阀作风,并索要更大的指挥权,严重损害了他作为一师之长的形象。

4、余洒度对部队中的旧军阀主义习气不改正,对随意打骂士兵的问题不制止,对士兵反映官兵待遇很不平等的问题不重视。

扩展资料

余洒度在秋收起义前夕收编邱国轩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四团的过程中,没有亲自调查、没有对其部队进行混编、没有对官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而只委派“参谋彭楷、副官佘浩两同志前往邱部工作,察考其是否诚意,迭接彭、佘报告,均云邱部忠实可靠,可以随意指挥。”就轻意相信了邱国轩。正是余洒度在用人问题上的轻率和随意,所以有了邱国轩及其所部的反叛之举,给起义部队造成重大损失。

秋收起义的部队有一位余洒渡师长后来的去向

余洒渡(1898—1934),生于湖南省平江县,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在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具体详述如下。

1、1926年随叶挺独立团北伐到武昌,后历任国民政府警卫团第一营营长、团长,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师长。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在起义部队分三路从平江向长沙进军途中,因收编的土匪武装邱国轩团叛变,使进攻受挫。

2、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令各路部队在浏阳文家市集中;他率部参加毛泽东主持召开的前委会议,在讨论进军方向问题时,极力反对毛泽东向农村进军、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坚持要“取浏阳直攻长沙”,经过激烈争论,会议否定了余洒度的意见,决定向湘赣边界农村进军。

3、1927年9月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三湾,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中共前委扩大会议,会议根据部队当前的实际状况,同时也为了应付复杂的斗争局面,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在改编中余洒度被免职,被编入军官队任一般干部(仍保留前委委员)。

4、可余洒度心怀不满,加上不愿“钻山沟”,更过不得艰苦的生活,于10月12日,以向湖南省委请求汇报工作为借口,伙同苏先骏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水口脱逃部队;1929年10月辗转来到上海,对革命逐渐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最后脱离党组织。

5、1931年11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余洒度最终投敌;1933年,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一军政训处少将处长,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余洒度利用职权贩卖毒品;事情败露后,蒋介石亲自下令将其枪决。

黄埔军校中,谁最无耻

1924年,孙中山在广东黄埔开班陆军军官学校,志在培养革命军人。受国民大革命风潮的影响,一大批有理想有文化的青年从全国各地赶到黄埔,投身革命。他们当中很多人成了国共双方的重要将领。但是,也有一些人品较差的人混进了这个英雄的集体。那么在这群黄埔差生中,谁是最无耻的人呢?

小编觉得这个人非余洒度莫属。余洒度是湖南平江人,生于1898年。他年轻的时候倾向于革命,于是便在1924年南下广东投考黄埔军校,被编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毕业以后,余洒度与其他黄埔生一样参加东征和统一两广的军事行动。1926年,余洒度又随北伐军进军湖南,打败了军阀吴佩孚的军队。随着革命的节节胜利,余洒度的军阶也火箭般蹿升,几年之内从一个小排长升为师长,此时的余洒度还不到三十岁,可谓是春风得意。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不久之后,汪精卫在武汉也召开所谓的“分共会议”,提出宁可错杀三千,也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一时之间,国内的白色恐怖甚嚣尘上。面对国民党的反动派的屠刀,共产党人没有屈服,而是决定在这一年秋天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余洒度作为共产党员也参加了这次战斗。

然而,秋收起义进行的并不顺利。毛泽东率领的工农红军第一师还没有打进长沙城便已伤亡惨重。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余洒度坚决拒绝,他自认为打仗有一套,不相信毛的军事指挥能力。在文家市会议上,余洒度坚决主张攻打长沙或者浏阳。但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更多人否决。余洒度只好服从大家的意见,此时的他已经对革命产生悲观情绪。

攻打长沙的计划失败以后,毛主席率领剩余部队向农村方向进军。但是,这一路上不断有人开小差逃跑。余洒度也萌生了退意,他坚决反对毛主席上井冈山当“山大王”的主张。十月下旬,红军正式到达井冈山,余洒度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忍受了,他离开了队伍,跑回到上海。

到了上海以后,余洒度找到上级,说了很多不利于毛的话,致使毛受到不公正待遇。此后,余洒度更是觉得大势已去,革命的进取心锐减。看着自己昔日的同学一个个都发达起来以后,余洒度心理很不是滋味,他琢磨着重新投奔蒋介石。1931年,余洒度正式叛变,投靠了蒋介石,被蒋介石委任为师参谋主任。没想到,余洒度觉得蒋介石这样的待遇仍然不能满足自己。他觉得自己这几年没捞到什么钱,比较亏。利令智昏的他开始琢磨倒卖鸦片的事,结果因为分赃不均被人告发。这一次蒋介石也受不了他,下令将他枪毙。

十五个叛徒的最后结局

《民国名人的最后结局》是一部集中介绍从1912年到1949年间,在中华民国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的系列丛书。本书是其中的《十五个叛徒的最后结局》,收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产生巨大危害的15个叛徒

介绍了他们的一生,重点写其晚年的事迹,突出最后结局。他们是顾顺章、向忠发、张国焘、李士群、丁默郝、罗君强、白鑫、徐梦秋、龚楚等。

顾顺章(1903-1934),中央特科负责人,1931年被捕后叛变,1934年被国民党以秘密联络共产党为由处死。由于其掌握大量共产党机密,叛变后又破坏中共各地的组织,故被称为“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

余洒度(1898-1934),曾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前敌委员会委员等职,在沪任职期间脱党。1933年,余洒度成为国民党第61军政训处少将处长,在此期间开始利用职权贩毒;1934年贩毒事发,被下令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