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旗头怎么固定在头上?清朝女性的旗头是自己的头发吗你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那个旗头怎么固定在头上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妇女具体发式有二把头、架子头、钿子头、大拉翅,固定方法如下进行说明:

1、二把头:即两把头,是先将全头头发束于头顶,然后以一支长扁的发簪为基座,分成两缕向左右缠梳。两股头发在头顶梳成横向发髻后,用另一簪子横向插入固定。脑后的余发梳成燕尾形扁髻。紧贴颈部后方的扁髻限制了头部活动和躺卧,但同时也使女子的外观更显文雅庄重。

2、架子头:在清中叶,清朝女子为了华美的首饰戴上去,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有铁丝拧成的,样子形如眼镜架,梳头时,把头唪固定后,再把发架横放在头顶,用左右两把头发交叉与发架绾紧。

中间用一横型长簪——扁方固定,然后用簪、钗、疙瘩针等长挺首饰把发梢与碎发固定牢,这样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挺得住了。

3、钿子头:钿子头发式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因在髻中衬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称“钿子头 ”。梳妆时先将头发梳成两个横长髻,即将整个头发平分为左、右各一把,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

再以铁丝或藤条做成骨架,外边缠上青绸、缎绒,形似簸箕的钿子戴在头上,再用两条黑缎带系于颌下,使钿子可以十分稳固的戴在头上。这种“钿子头”是满族妇女出席隆重场合时的盛装,摘下钿子,便是平时的打扮。

扩展资料:

发型历史:

满族妇女传统发式是辫发盘髻,盘髻又分单髻与双髻。双髻通常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头顶左右两端节成长辫然后盘转成为髻,汉族则称这种发饰为丫头。

由于在满汉文化逐渐融合的基础上,满族女子发式被汉族女子所模仿;汉族女子发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满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满、汉族女子发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变风格,极大的丰富了满族妇女的头饰艺术。

其中主要的几种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 、“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 ”、“燕尾”、“高粱头”等等,其间名称不同,形式稍异。如“两把头”和“架子头”等。

有的是在其他发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即保留了原来发式的基本形状,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创新,如从“两把头”到“大拉翅”等。还有的在其他民族习俗影响下,即保持自己民族发式。发式特征,又融进了其他民族的风格,形成了新的发式,如汉族的“如意缕”与满族的“如意头”。

至于满族中老年普通妇女在平常梳的“高粱头”,则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至今在满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满族妇女的发式和汉族妇女的发式相比,显得高大和夸张,具有艳丽夺目的效果,使发饰在满族妇女的服饰中占有较为突出的位置,并形成了满族妇女风韵独特的发式——旗头。

清朝女性的旗头是自己的头发吗你怎么看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服饰和发饰的要求尤为典型,也是历朝历代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因为近年来影视剧对清朝女性的渲染,也让很多人对于清朝女性的发式产生了兴趣,很多人有个疑问,那就是清朝女性的旗头是自己的头发吗?

清朝女性以及清朝后妃的旗头在清朝初期和中期只是盘在脑后,而且都是使用女性本身的真头发梳成,但是随着推移,发展到清朝后期,盘梳的位置向头顶发展,为了美观,旗头只是为了装饰,并不完全是自己的头发,开始加入一些假发,是真发和假发的结合。

软翅头

软翅头是清朝初期后妃的基本发式之一,努尔哈赤时期,清朝已婚女性一般把辫子改成挽发髻,也叫上头。皇太极即位后,进行了很多改革,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很多发展,各种冠服制度也完善了起来。

为了配合清朝初期的朝冠制度,清朝女性特别是后妃们把本人的真发全部梳到头顶上,然后把梳在头顶的头发分成两缕,留下的两缕头发大约长三至五寸,最后呈八字型垂在脑袋后面,这就是软翅头。

清朝初期的孝庄文皇后留下了很多珍贵画像,从画像可以看出,这期间的发饰更多的是辫氏盘头,编结成辫子,盘于脑后,其中并没有配饰,很简单,方便行动,这种叫做软翅头,同时也是小两把头的原型。

小两把头

小两把头也是清朝初期后妃的基本发式之一,是软翅头的再次创新,小两把头还是和软翅头不同的,不同点在于小两把头是把原来垂在脑袋后面的头发逐渐变成横卧在头顶,小两把头其实就是把真头发梳在头顶上,用绳子扎紧,然而将扎紧的发束分成两缕,在头顶的左右各扎一把,就像横在头顶的两个小角,因此被称为“小两把头”。

小两把头的形状更像一把如意横卧在头上,所以又叫如意头或者一字头,但是小两把头是有缺点的,因为这是真人的头发梳起来的,几乎挨到耳根,发髻很松垮,稍碰就容易散,所以并不能承担一些金银或者翡翠等美丽发饰的重量,并不能满足女性对美的追求。

两把头

两把头是清朝中期以及康雍乾时期女性的基本发式之一,同时两把头是清朝女性发式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最经典的发式。

清朝中期,大清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稳定,各地的名贵首饰和贡品持续不断进入后宫,刺激了后妃们追求美的心理,同时为清朝女性的旗头发饰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因为小两把头的发式很低垂,并不能承受重大的珠翠饰品,因此当时的清朝女性开始了对原本低垂、松散的小两把头进行了改良,这种情况下两把头应运而生。

相传两把头是孝全成皇后创作,两把头的发式是将头发全绾在头顶,用绳子分成两把,长约3寸到5寸,成八字形垂在脑后。一般最流行的是高高的发髻,再将后面的一些头发结成一个“燕尾” 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颈上,使脖颈更挺直,如果配上旗袍,花盆鞋,更加能凸显女子体态婀娜端庄。

大拉翅

大拉翅是清朝晚期女性基本发式之一,这种发式其实是发套式的一种发式,也是我们现代人最为熟悉的清宫发式。

清朝晚期,两把头的形状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变成了真发和假发相结合的样子,最终演变成了清朝末年的大拉翅,取代了二把头。

当时实际掌权者是慈禧太后,据说大拉翅是慈禧的独创发明,她生活奢侈无度,喜欢奢华,慈禧创制“大拉翅”正是她权欲和地位的真实写照。

《清宫词》曰:“凤髻盘出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底。”

大拉翅其实是板型冠状的饰物,类似于一个扇面的硬壳,高大约一尺多,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个发圈和发架,在扇面上用布做里衬,在扇面外面包上青缎和青绒布,最后成为了一个纯粹用来装饰的大两把头。

大拉翅是在两把头的基础上,越梳越高,为了美观还加上了以绒和缎装饰的头架和假发,正面装饰头花,侧面有穗子。

除此之外,大拉翅能够支撑金钗、凤簪、步摇、穗子、珍珠流苏、头花等的重量,十分奢华。

同时为了对应大拉翅的发式,之前两把头的燕尾也变成了大燕尾,大燕尾需要很多头发编成,因此大多用的都是假发。大拉翅可以自如摘戴,很方便,需要的时候戴在头上,不戴的时候,可以随时摘下来,而且尽显奢华,光彩夺目,深受晚清女性的喜爱。

到了清朝末代宣统时期,大家可以看下末代皇后婉容的照片,这时期的旗头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板儿,板儿上各种金银珠宝首饰,正式场合佩戴,平时不戴的时候,随时摘下来,当时民国初年街上也有旗人女子带着这种旗头,不过清代王朝灭亡以后,旗头的时代也结束了。

结语

清朝初期崇尚节俭,“软翅头”和“小两把头”在清宫也流行很久,因为清朝初期的发式是用真头发梳成的,并不能戴很重的金银首饰,都是为了简单美观方便,是从实用出发的。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以及经济发展,清朝女性旗头发式也从实用性向着审美型发展,比如“两把头”和“大拉翅”和清朝初期的“软翅头”和“小两把头”相比,就脱离了节俭朴素的本性,追求奢侈华贵。

现在我们看各种清宫剧会发现,在清朝初期也有大拉翅的旗头,其实这是和历史不符的,大拉翅的旗头在慈禧的时候才有。

清代女性发式和清代社会发展一样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朴实到奢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