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庙号是穆宗的皇帝有哪些?唐穆宗有没有弑父篡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中国封建社会庙号是穆宗的皇帝有哪些

在中华历代王朝以及东亚汉文化圈内,有着修建“太庙”、追崇“祖、宗”,敬拜“先帝”的传统,而去世的先帝(王)如果对社稷有大功、值得后世子孙永世祭祀的,那么他就会被特地奉上一个名号,作为他在太庙内的永久祭祀称呼,这就是“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代,历代商王(帝)中,只有七人拥有庙号,这个传统在周、秦两代没有被继承下来,周天子以及秦皇帝都没有庙号(秦代皇帝连谥号也没有,只有世系称呼)。直到刘邦剪除群雄、击败项羽,夺取天下后,才恢复了庙号制度。从汉代开始,庙号制度在中华及东亚汉文化圈内沿用了两千年,直至清朝灭亡后才被废止。重建庙号制度刘邦,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庙号的皇帝——汉太祖。

庙号最初使用时,只有“太、高、世、中”四个字作为前缀,所谓“天子七庙,始祖居中,三昭三穆”,西汉王朝就是严格地按照这个规制给前代皇帝追尊庙号,西汉得到承认的庙号,只有: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一共四个人(高宗刘奭、统宗刘鹜、元宗刘衎的庙号后来被废除)。

东汉章帝刘炟时,庙号的“太、高、世、中”四字不够用了(刘炟祖父光武帝刘秀用世祖,实至名归;但刘炟之父明帝刘庄去世后,只能用:“高、中”两字,而高祖不够格,中祖的称呼莫名其妙,高宗又是刘奭用过且被废除的),所以刘炟只得重新采用其他前缀,给父亲刘庄追尊庙号,最后定为“显宗”,这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不用“太、高、世、中”四字作为庙号前缀的皇帝(指得到后世史书承认的庙号)。

从刘庄开始,中华帝王庙号进入了一个纷至沓来、花样百出的年代,前后共有上百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如果不是特别研究考据这些历史知识的专业人士,恐怕搞不清这其中的含义、区别,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某朝、某代、和哪一位帝王。

在诸多的帝王庙号中,“穆宗”所代表的含义是“布德执义、德政应和”的意思,也有“肃容持敬、容仪肃敬”的解释,翻译过来就是有德业和德政,仪表威严、态度肃穆(也可以理解为不怎么好说话),总之算是一个中上等的庙号。自汉朝到清朝,“穆宗”这个庙号在中华王朝皇帝中一共有六人获得,其中生前登基称帝者五人(一人后来被取消庙号),身后被追尊者一人,东亚汉文化圈中的外藩属国君主也有一人获得,一共是七位帝王。接下来为大家详细加以介绍。

一、汉穆宗孝和皇帝刘肇

刘肇,生于建初四年(79年),是汉章帝刘炟第四子,其生母是章帝贵人梁氏。刘肇出生后不久,梁贵人被章帝窦皇后诬陷,抑郁而亡,窦皇后于是将一岁的刘肇接到宫中亲自抚养,如同亲子。

建初七年(82年),章帝在窦皇后多次进言下,废皇太子刘庆为清河王,改立第四子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三十一岁的汉章帝刘炟驾崩,遗命皇太子刘肇继位,皇太子奉诏继位,即汉和帝,和帝尊嫡母窦皇后为皇太后。当时和帝只有十岁,年幼不能理政,于是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处理政务。

窦太后掌权后,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其中哥哥窦宪被封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侍卫;弟弟窦景、窦瑰任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窦氏兄弟依仗窦太后,取得了朝廷中的显要地位,掌握了汉朝中枢大权。

虽然窦氏兄弟在掌握大权后也曾经做过一些建功立业的事情,尤其是永元元年(89年)、永元三年(91年),窦宪率军两次出塞,大败北匈奴,平定漠北,登燕然山、金微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宣扬大汉威德于四方。但是窦氏更多的还是恃宠欺人、刚愎放纵,窦宪自以为有大功于朝廷,出塞得胜后更加跋扈恣肆,多有侵凌平民,强夺财货,篡取罪犯等恶行,导致朝臣不断上书进谏,弹劾窦氏。窦宪等恼羞成怒,于是欲谋叛逆,准备杀害和帝,篡夺社稷。

和帝因为身处宫中,和外臣联系很少,无所依靠,只得用自己的亲族和內侍。中常侍郑众谨敏有心机,不事窦氏一党,于是和帝私下和郑众密谋,定计除灭窦氏叛党。清河王刘庆,是和帝兄长,又是前太子,深得和帝的恩遇,经常进入宫廷,并留宿宫中,于是和帝也暗中和他商议,由刘庆交通郑众,准备策划平乱。

永元四年(92年)六月,窦宪率军班师回到洛阳,和帝趁机下诏让大鸿胪到郊外迎接,按等级赏赐给军中将士财帛衣食,以安定军心。之后,和帝命窦宪等人进宫赴宴。窦氏入城后,和帝马上驾临北宫,下诏令执金吾会同北军五校尉率南北两军驻守南宫、北宫,并关闭洛阳城门,将窦氏党羽郭璜、郭举、邓叠、邓磊全部逮捕并送到宫狱处死。窦宪则被收回大将军印信,改封为冠军侯,勒令其马上和窦笃、窦景、窦瑰等人离开洛阳,回各自的封国去。

看在母亲窦太后的面子上(和帝此时还不知道窦太后不是自己的生母),和帝没有公开诛杀窦宪等人,而是选派严苛大臣作为他们封国国相,严密监视他们。窦宪、窦笃、窦景等人到达封国后不久,就被各自的国相勒令自杀(只留下窦瑰以安慰窦太后,五年后,窦太后去世,窦瑰也于次年被逼自杀)。和帝一举剪除了窦氏外戚集团,再现了当年孝宣皇帝诛杀跋扈的霍氏外戚的故事,其刚决果断的行事风格,不在宣帝之下。

消灭了窦氏外戚势力后,十四岁的和帝收回了大权,开始亲理朝政。他效法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先皇,坚持每天都临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经常到半夜,丝毫没有荒怠之心,所以后世史书称赞和帝“劳谦有终”。

和帝当政时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发展农业;又多次下诏招纳贤才、恤民宽刑,减免赋税,并复置西域都护府、用班超为西域都护,平定西域诸国,彻底降服南匈奴。和帝亲政时期,开疆拓土,四夷宾服,百姓安居,人户滋殖;朝廷统计户口有九百二十三万户、口五千三百万,汉朝国力达到鼎盛,后世称为“永元之隆”。

元兴元年(105年)十二月,和帝患病,不幸驾崩于洛阳皇宫章德前殿,年仅二十七岁,由刚满百日的幼子刘隆承继皇位,即汉殇帝,皇后邓氏升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处理朝政。延平元年(106年)三月,邓太后以殇帝的名义给丈夫刘肇上庙号“穆宗”,上谥号“孝和皇帝”,葬于慎陵。汉和帝刘肇是第一位得到“穆宗”庙号的中华王朝皇帝。

八十五年后,初平元年(190年),在汉末大乱中夺取了朝廷控制权的董卓为了显示手中的权力,于是向皇帝汉献帝上奏,以“和帝、安帝、顺帝、桓帝无功德、不宜称宗”为由,强行取消了他们的庙号,而献帝年少无助、受制于权臣,无法反对,只得无奈地同意,下诏令“可!”

就这样,其实是英明有为之主的汉穆宗孝和皇帝刘肇,在去世八十多年后被生生剥夺了“穆宗”庙号。虽然董卓在初平三年(192年)被诛杀,但是之后时局混乱,朝廷颠沛流离,天下陷于分裂,汉家太庙都化作了残垣断壁,包括献帝在内,君臣们谁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主持仪式为和帝等先帝们恢复庙号,汉和帝刘肇从此再也没能恢复“穆宗”的庙号。

二、唐穆宗李恒

贞元十一年(795年),唐德宗之孙、皇太子李诵长子广陵王李淳的第三子在长安于大明宫别馆降生,其生母为广陵王正妃郭氏。郭氏是大唐功臣、汾阳王、尚父郭子仪的孙女,她所生的儿子,也是李淳的嫡长子,李淳为嫡长子起名为李宥。唐德宗册封嫡曾孙李宥为建安郡王。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李宥的祖父皇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不过顺宗继位之前就已经中风(德宗正是因为担忧皇太子中风病倒,才忧虑成疾,最终驾崩的),登基后几乎无法处理政务,所以重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东宫旧属参预政务、改革朝政。王叔文、王伾等人主张削弱藩镇割据,消除宦官专权,加强中央皇权,因此触动了掌握长安实权的宦官军事集团利益,导致宦官集团发动政变反扑。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宦官首领俱文珍(刘贞亮)、刘光琦、薛文珍等人向顺宗进言请立广陵王李淳为皇太子,顺宗因为中风患病,确实不能理政,便同意了。于是广陵王被立为皇太子,并更名为李纯,并以皇太子的身份开始监国。由于顺宗的病越来越重,几乎不能说话和行动,七月间,皇太子获得了主持军国大事的权力。此时,唐朝中枢已经被皇太子和宦官集团所控制。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在宦官们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