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盔甲?古代盔甲种
发布时间: 2023-07-06

什么的盔甲

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成型铠甲,诞生于三世纪后半开始的古坟时代。这一时代,正好是“骑马民族征服”的时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陆各骑马民族没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属的小片连缀而成,偶尔也使用来料较丰富的竹木。最主要的形制是挂甲。所谓挂甲,是指用绳索穿连并且层叠甲片,下一片总要覆盖上一片的底端,从而形成下层宽于上层的缀甲样式。中国古代的挂甲也很多,据专家考证并且复原的商周时代的车兵皮甲,就基本全都是挂甲。但是中国的挂甲逐渐减少,终于被棉袄甲所取代,而在日本,挂甲(广义上的)却一直占据着铠式的主导地位。而且,原始形制的挂甲,直到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挂甲的主体,也即防护身体的部分,是呈环状覆盖,然后在胸前系带固定的。腰部连缀较松,便于活动。此外,用悬绪和受绪系在肩膀上二重固定。整体看起来,有点象是背心。大概是向中国学习吧,八世纪前半开始的奈良朝,出现了两当(裲裆)式的挂甲,肩上的绪不分悬、受,而是合为一体,套头穿着,开叉和引合的绪在两边肋部。奈良朝的武官标准朝服是:头戴幞头,身着两当式挂甲,条带束腰,草摺分成数块,脚着乌皮靴。到了近世,这种原始形制的挂甲已经从战场上消失了,只作为仪式、雅乐某些参与成员的服装而存在。从古坟到奈良时代,棉袄甲也同样存在着。所谓棉袄甲,是指甲片直接缝合在衬里上,相互间拼合精密,但不一定相叠。中国历史上,棉袄甲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到了火器出现以后尤其如此。如今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清代密缀铁钉的甲式,就是棉袄甲的最终形态。最后,还有一种短甲,是将皮革连缀成整体,保护住胴体主要部分,和古代希腊、罗马的甲式比较相似。这种甲式,在东亚是比较少见的,当前仅知道中国古代部分西南夷和台湾高山人使用过这种甲式。日本大铠大铠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大铠大约诞生于平安中期,到镰仓末和室町初达到大成。室町幕府后期,因为战争的频繁化和平民化,火药武器的引进等种种原因,大铠的地位逐渐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首先是胄,日本人在大铠诞生以后,习惯称之为兜或钵。日本的兜独具特色,是用长条状的竹、皮、铁等扎成,再环向固定,并上漆,通过这样的步骤做成的。到了平安时代,出现了最日本化的“冲角付胄”。而大铠,乃至于后来具胴、具足时代,各种形形色色的头盔样式,都是从这种“冲角付胄”变化而来的。

古代盔甲种类

按照结构来说,古代盔甲可以分为鳞甲、锁甲、札甲和板甲四种类型。先说鳞甲这种类型,全世界古代文明都不约而同,大规模使用过。就是将甲片按照鱼鳞状重叠排列,缝制或者钉在内衬上制成。不同时代的工艺造就了鳞甲不同的性能,比如斯基泰人的鳞甲,内衬多是织物或者软皮,甲片固定较难,在遭受攻击时容易脱落。而一千年后,拜占庭帝国的鳞甲,融入不少东方的“奇技淫巧”,将鳞片缝制在一条条硬质皮革上,用铆钉加固,防止外翻,再串连起来,可靠性能大大提高,这也成为拜占庭重骑兵战场超强生存能力的保障。锁甲,古代流行于中东和欧洲,十字军时期达到高峰,这种由金属环相连,编织构成的盔甲,对抗刀刃、弓箭有着较高优势。锁甲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接锁甲,由锁环相连而成,而锁环没有闭合,受到冲击时,圆环因为结构缺陷,会很容易变形、脱落,防护性能一般。另一种锁甲是铆接锁甲,每个锁环由铆钉闭合,防护性能大大提高,这种锁甲也是锁甲中的高端货,为当时的贵族和皇家所亲睐。在中国,锁甲早期主要是西域诸国和吐蕃的装备,比如唐朝《通典·吐蕃传》中记载,“人马俱披锁子甲,非劲弓利刃所能之伤也”,中原地区普及锁甲,基本是在宋朝之后了。至于札甲,则是典型的东方盔甲样式,由金属甲片用绳索连接,纵横两个方向叠压编制而成,在宋金时期达到高峰。札甲的代表之作——“铁浮屠”,从现代的复原作品来看,在战场上遇到穿这个盔甲的,跟汉阳造遇上捷克式的心情差不多。板甲,是西方盔甲的代表作,如果不算希腊肌肉甲和罗马环片甲,经典的板甲大概在英法百年战争之际(1337年-1453)就开始大规模应用。板甲韧性强、硬度高,对抗刀剑长矛、乃至钝器都有较高的防护性。在古代盔甲冶金学权威著作《骑士与风炉》中,通过金相学研究,给出了些有趣的数据。在不计算受力角度的情况下,要突破2mm的中碳钢,以弓箭压强来说,需要192J的能量,而且除此以外,还需要额外80J的能量来贯穿盔甲的内衬,才能伤害到人体。而斧头和刀剑攻击时平均能量在60-130J左右,而子弹直击情况下,需要825J能量才能贯穿,要知道16世纪的火绳枪,发药为黑火药时子弹初始能量为1300J,算上子弹能量耗损和板甲结构强度,板甲面对火枪时也具备较高安全性。所以到了19世纪拿破仑战争,战场上依然活跃着大量板甲骑兵。即便今天,板甲也是军警们的最佳选择。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