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到底是诗的成就高还是词的成就高?学习古典诗词,得其形不如得其神请问苏轼的词有哪些独特艺术风格怎样形成
发布时间: 2023-07-17

苏轼到底是诗的成就高还是词的成就高

回答: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居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了词力“艳科”的传统格局。

苏轼最经典的十首词:

1.《定风波》2.《水调歌头》3.《蝶恋花》4. 《满庭芳》

5.《临江仙》6. 《西江月》

7.《蝶恋花》8. 《临江仙》

9.《念奴娇》10.《赤壁怀古》。

苏轼一生所作诗词盛多,但词 的成就高于诗作。







学习古典诗词,得其形不如得其神请问苏轼的词有哪些独特艺术风格怎样形成的

苏轼的大名如雷贯耳,作为唐宋八大家,都知道他的文艺成就很大。

“豪放派”诗人的代表,这也是大家对他一致的公认。

描写自然风光,是古今诗人的一大触点,大诗人也概莫如此。

庐山久负盛名,描写庐山自然风光,名气最大的恐怕是这两首。

一首是号称诗仙的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另一首就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庐山的描写,李白的诗的确精妙。但读者的感受,恐怕仅仅是一个“文艺青年”对美好景观的赞美而已。

但苏轼的诗,我们读来,是否有一种被“导师”指点人生的感觉?

苏轼诗词的内涵,由此可见一斑。无怪乎,宋神宗称他为“千古第一”才子。

苏轼的坎坷人生,造就了他诗词深刻的哲理。人生阅历够广,作品的表达意境就够深,你同意吗?



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到黄州后他的诗词风格有什么变化,主要特点有哪些

谢谢邀请!

到了黄州的苏轼,心中有太多亟待思考与整理的问题,然而乌台诗案的经验,让他在与人的互动上产生了恐惧,又因为不得签书公事的处置,让他只能过着浑噩昏沈、无所是适的日子,于是自然山水成了他寻找慰藉、整理思绪的最佳对象,从开始的昼伏夜出,到形只影单的造访山水,最后呼朋引伴的与当地友人朝夕相从,他逐渐从游赏山水的过程中找到能够坦然面对顺境、又足以超然逆境的精神力量,而这些心路理历程正展现黄州时期山水诗的主题内涵中。

藉由山水景物來思考生命中的重要课题,本來就是苏轼山水诗的特殊风格之一,只是黄州时期展露得更加明显,不但摹山范水的内容相对减少许多,甚至在题目上直接表明是游赏山水的作品,内容却着重在经由山水景物所引发的人生思考;或者题目上直接表明是歌咏梅花海棠的作品,却又自然的以山水景物为背景,衬托出花草在自然世界中的风姿与格调。真实的自然山水与心灵中的生命山水相互辉映的主题内涵,造就了苏轼黄州时期山水诗特殊风格。


一、对山水景致的静心观赏

山水景物对古代知识份子而言,自有其令人无法招架的独特魅力,一来得以尽洗世俗尘垢,二来又能提供观照生命的氛围,所以置身自然山水之中,常会不自觉的放下诸端杂念,静心观赏着宇宙天地间自然和谐的律动,不但凡俗的一切干扰能够暂时消释于无形,得失荣辱不萦于心,甚至能够暂时忘却肉身的存在,而与万物相融为一!


二、对过往岁月的自我解嘲

凭借文学上的过人才华,以及神宗皇帝的赏识,苏轼初登仕途时是相当风光耀眼的,即便在熙寧四年(一○七一)因为与王安石理念不合而上疏请求外任地方,却依旧能够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尽心国事之余,将生活安排的有声有色、逍遥写意;如今贬谪黄州却是带罪之身,不但因为「不得签书公事」的处置,让他的生活顿时失去重心而变得无所是适,经济生活更是因为没有俸禄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常常需要接受亲朋故旧的接济,这样的处境让苏轼颇觉难堪,所以诗文作品中总是不经意的流露出自我解嘲的无奈!

黄州山水之中,寄托了多少苏轼对过去岁月的反复思索,而透过不时的自我解嘲,他得以在情绪性的发泄满腹牢骚之后,重新调整面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并逐渐找到安顿身心的凭借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自然界的山水林泉让苏轼在突围解套的过程中,依然心存高远,对生命怀抱着希望与热情!


三、对眼前生活的重新安排

不论是寻常生活或者超越凡俗的精神生命,苏轼都不愿意得过且过、敷衍对待,所以初到黄州时意兴阑珊、投闲置散的态度,只是一种破茧而出之前的短暂沉潜,毕竟乌台诗案所带来的冲击与伤害都是苏轼始料未及的,生活的内容、生命的态度、以及人生的思考,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当中,这绝不是自简单的我宽慰就能消释的生命课题,进退失据的他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来重整失序的人生!


四、对未来生命的深层思考

孤独凄凉的来到黄州,苏轼当然不可能马上走出无端遭贬的阴影,而在他努力寻求解脱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毫无愤慨不平的情绪产生,难得的是,当苏轼在宣泄这些复杂情绪的同时,也积极的对生命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并没有耽溺于自憐自怨的泥淖里,寓居定惠院时惊见与杂花野草为伍的海棠,虽然不免借花抒怀,寄托天涯沦落之感,却也隐含了对自己落难黄州的重新思考!


总的来说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最重大的转折关键,在这之前,他也跟古代其他知识份子一样,满怀着致君尧舜的宏伟抱负,却因为卷入新旧两大政治势力相互倾轧的风波之中,而招來各方的排挤与构陷,即使为了远离政治权势中心而自请外任地方,仍然没有躲过生命中第一次、也是最惨痛的一次政治迫害,带着惶恐不安、蒙冤不平的复杂情绪,他來到陌生僻远的黄州,开始一段长达五年的谪居岁月。

正所谓得失相随、祸福相因,苏轼非但没有因为政治迫害的打击、以及谪居生活的艰苦多难而屈服沉沦,反而藉由黄州寻常山水的洗涤,懂得脱去生命中的繁华表相,重新观照质朴淳厚的本质。相较于其他时期的山水诗歌,黄州山水诗中呈现的通常不是游赏山水的喜乐,而是置身山水之中的苏轼,面对当前苦难人生的深刻思考与观照。

在缺乏名山胜水的黄州,他开始萌生亲身实践归隐生活的念头,弃绝肉身的享乐与安逸,在黄州城东门外的坡垄上整地种植,结交当地互动密切的友人,因为他要实践的不是离群索居、落落寡欢的归隐生活,而是重拾天真、超然自在的寻常人生。致君尧舜的儒家教条虽然自此开始动摇,却仍旧无法从苏轼的生命中完全根除,他需要一种可以超越世俗价值与桎梏的力量,让他既身处俗世之中,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又能忧乐两忘、随缘自在,而他天赋性格中原就隐含的超然旷达,便在遭逢苦难的时候发挥作用。

经过现实人生的严厉考验之后,超然旷达的思想终于脱离天马行空的意识型态,具体实践于现实人生当中,而这种超旷胸怀的成型,让他在面对未來人生的各种风波时,拥有了更坚韧而雍容的姿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小书蠹,带您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