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弩手的意思(古代的弓箭,若万箭齐发是怎样的场景它们的威力有多大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代的弓箭,若万箭齐发是怎样的场景它们的威力有多大

大家好,我是痴人,我有不一样的观点。

谈到古代弓箭的威力和万箭齐发的场景,就不能不说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克雷西会战和阿金库尔战役。这两个战役都是英格兰长弓手对法国重骑兵,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战争结果相当夸张。相对于1346年发生的克雷西会战,我更愿意拿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来作为例子回答这个问题,此战法国大部分贵族战死,对法国历史造成深远影响。

英法百年战争初期,法国是彻底领教了英格兰长弓手的威力。在克雷西会战中,英国9千兵力,以长弓手为主,法国近4万兵力,以重骑兵为主。英国阵亡不到200人,法国阵亡人数在16000人以上。

经历了英法百年战争初期的惨败,法国吸取了教训。注意发挥骑兵优势,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建立野战炮兵。逐步收复领土,迫使英军退守到沿海地区。1396年缔结二十年条约,英国仅保留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加莱五个海港,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分地区。

(长弓手)

1415年,英国国王亨利五世趁法国勃根第、阿曼雅克两派发生内讧,重启战端,发动阿金库尔战役。

英王亨利五世率领的军队寻找法国主力军队,展开决战。法国采取坚壁清野,英军在漫漫的征途中饥饿疲惫,只能劫掠一些村庄提供少量补给。直到法国递上挑战书。

英国军队不到6000人,包括5000长弓手和不到1000人下马骑士(骑术不精,下马作战)。

法国军队36000人,包括7000弓驽手,11000骑兵,18000下马骑士和步兵。

英国军队不设预备队,所有军队全部一字排开,投入战斗。

法国军队包含了法国大大小小的贵族。法国人是当时流行于欧洲大陆的骑士精神的狂热信徒,装备精良,勇敢,一往无前。骑士精神具体请参照《唐吉可德》这本著作。

法国军队分为三队,第一波法国重骑兵发动进攻,此时,地面刚经过雨水,泥泞不堪。法国人行进艰难。英国长弓手一齐射出的箭雨,扑面而来,箭雨密集的遮住了阳光。英国弓箭强大的威力射穿了法国人身上的重甲。陷在泥泞里的法国重骑兵伤亡惨重。右翼副指挥官威廉爵士战死。

(重骑兵)

但屠杀还没有结束。为了骑士精神,英勇的法国人不会退缩,第二队重装步兵继续冲锋。悲催的是法国弓弩手的射程达不到英军阵地,不能发挥任何作用。眼睁睁地看着法国军队被射杀。

终于,法国军队冲进英军阵地,两军短兵相接。而英国人迅速派出他们的下马骑士手持重剑上前保护长弓手。法国骑士们发现他们的长矛在这种密集的阵形中无法施展开来。

这时,法国第三队眼睁睁的看着混乱的场景,他们都懵了。法国第三队由一些没有战场经验的年轻人组成。不少人以为在如此玄殊的军力对比之下,法军占据一面倒的优势,这些年经人所要做的是看一看法军屠杀英国人的壮观场景,感受一下战争。而现在的一切让他们惊呆了,皇室总管德勒伯爵查理’阿布莱特已经战死,法国陆军大元帅布锡考特被俘。于是这些年轻人赶紧四散逃跑。

(下马骑士)

此战,法国损失16000人左右,其中包括5000贵族。另外还有1000多名贵族被俘,其中包括法国陆军大元帅布锡考特(后死在英国监狱)

英国损失100多人,其中包括10多名骑士,100多名长弓手,约克公爵(爱德华三世的孙子)。

百年战争一直要等到圣女贞德的出现,法国才迎来曙光。此战中法国贵族损失严重,为法国建立强大的王权间接奠定了基础。

英国长弓手在此战中将弓箭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铺天盖地的箭雨让法国勇敢的贵族骑士们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我是痴人,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加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谢谢!

古代的弓箭有多厉害射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一个人吗

要说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有多厉害,这显然是有些夸张了。事实上,弓箭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有很多弱点:一是瞄不准,二射不死,三是易消耗。

说瞄不准,是因为弓箭很难在很远的距离处,真正的射中你想要射中的目标。古代神箭手的故事,为什么广为流传?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射箭很难射准。要是都射得准的话,神箭手也不足为奇了。

(神箭手,图取其意)

我们看现在的射箭比赛,能够射中十环,而且箭箭都能够射中这种环数的,那就是世界上最顶级的高手了。而古人射箭比现代人更难。因为古人射的是人,目标更小一点。而且人还是活动的,会躲避。所以古代射箭,很多时候都不用瞄,瞄了也射不准。常常就是碰运气,射到什么算什么。

说射不死,首先是因为古代射过来的箭,在经过长途奔袭后,其实速度已经很小了,差不多都是一种强弩之末的姿态。“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古代的人都披坚执锐。因为有铠甲,所以铠甲挡住的地方很难射进去。同时因为手里拿着武器盾牌,还很容易把射过来的箭挡住。真正暴露在外的区域是很小的,但这样的区域,很难射到。

再次,箭毕竟是冷兵器,很难一箭射中要害的地方,所以一般都不怎么杀得死人。

说易消耗。是指箭不同于手中的兵器,手中的兵器是一直拿在手中的。但箭射出去就没了。射光了,你就没办法打仗了。虽说箭造起来并不复杂,但也得有个造的过程。

《三国演义》里面写“草船借箭”。实际上,这么容易搞到箭的方式,在古代战场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草船借箭)

不过,虽然弓箭的杀伤力非常有限,不容易杀死人,但为什么古代的战场上,常常把它作为打仗的第一选择呢?有两个原因。

一、弓箭的打击面大。

弓箭和砲石一样,在古代都属于远程武器。远程武器最大的特点,就是打击面大。不需要走近了肉搏,就能完成打击。

古代很多战争,都是只有弓箭才能发挥作用的。

比如城市攻防战,城上和城下,只能通过弓箭砲石这样的东西来比拼。要是能够爬上城墙的时候,就已经能把一座城市给攻下来了。

比如渡河阻击战,所谓“半渡而击之”,就是敌军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就赶紧射箭阻击。宋襄公当年一定要等楚军渡过河,摆好阵势才和他们打,不知道是不是他手中没有弓箭的缘故。

再比如山地埋伏战,把敌人引进一个峡谷中,等敌人进入了包围圈以后,两边的弓箭手立刻发动射击。要是没有箭的话,这仗还不知道该怎么打?

事实上,古代的战争,大多是这样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弓箭肯定是第一选择。只有最笨的打法,才是士兵们摆在旷野上,捉对厮杀。

(宋襄公剧照)

二、弓箭的致死率高。

有人会问,你刚才不是说弓箭不容易致死吗?为什么又说弓箭的致死率高了?

不错,弓箭因为瞄不准,射不死。但是弓箭又容易给人带来创伤。毕竟人体不可能全部包裹起来,战场上人员又密集。因此,虽然瞄不准,射不中这个,说不定就能射中那个。胳膊腿这些虽然不是致命的地方,但射中了也比较麻烦。被射中了,疼痛难忍,又流血过多,肯定不可能继续打仗了。

还有,古代的医药水平很低。武侠小说里面描写的那种,在伤口上撒上立刻能愈合的药粉,是很难找到的。古代又没有消炎的药物,而且古代还没有护士。因此,士兵在战场上一旦被射中了以后,伤口就很容易感染。而一旦伤口感染以后很容易就化脓,最后死掉。

所以也许当时射不死,但是接下来的致死率,其实是很高的。

还有,古人为了提高弓箭的致死率,常常会在箭头上想些花招。比如在箭头上搞出倒勾,把箭头淬上毒液等等。这样的话,当弓箭射到对方士兵的时候,就很容易引发并发症。致死率就更高了。

因此,不管怎么说,弓箭还是古代战场上的第一选择。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兵器图说》)

铁道旁牌子上写“禁止双弓”是什么意思

我来回答吧,这个问题只要是电力火车司机都应该知道,是提醒火车司机用的,而且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