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第二次火烧圆明园(圆明园第2次毁灭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圆明园第2次毁灭是怎样的

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烧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

两次火烧圆明园的具体日期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经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毁于大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贪生怕死。听起来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侵略、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被国外所欺凌。

八国联军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哪月哪日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扩展资料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

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

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火焚并劫掠了中国最美的皇家园林、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圆明园,从而成为中国人永远不能忘却的民族耻辱和难以抚平的伤痛。自清雍正以来,圆明园历经五代皇帝、前后一百五十年的建造,才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园林艺术典范”,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圆明园被焚毁劫掠后,园中大部分中式砖木结构殿宇屋舍坍塌,其中装饰和藏品自然被洗劫一空,但园中大多数西洋砖石结构的建筑依然存在,我们从1860年以后外国人拍摄的圆明园照片中还能发现不少园中完好的西洋石雕建筑,这些照片反映了1860年到1900年之前的园中景象。同治时期,清廷曾拨款复建了少量中式建筑,确有修复圆明园的打算,后终因经费捉襟见肘而放弃了修复计划。在这一期间,圆明园是有军队守护的,内部也有专职太监管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在整理清宫太监信修明所著的《清宫琐记》手稿时,发现了一些关于圆明园的记录。当时负责圆明园废墟看1876年尚存的圆明园西洋式建筑(英藏托马斯?查尔德 摄影)管的总管太监名叫殷福寿,粗通文字,面貌滑稽,但却忠于职守,对园中守护看管尚能尽责。据信修明所记,殷福寿曾对他讲起一件逸事。光绪二十年(1894年)李鸿章有一天着便衣踱入园中,殷福寿急忙上前阻挡,问道:“中堂进园里来是奉旨意吗?”李鸿章答道:“我进来参观参观,不曾奉旨。” 于是殷福寿正言厉色答道:“此为皇家禁地,中堂既是私自进内,与礼不合。”后来李鸿章称进园来参观的目的是想拨些款项为太后重修圆明园,殷福寿却仍将李鸿章私自进园的事向慈禧奏明,得慈禧口谕:“此后李鸿章再去,你须招待招待,如无事也可以不上来言语。”信修明先生一直活到六十年代初,他的《清宫琐记》只整理出版了一部分,文字虽粗浅,但可作信史观。这段对话又是殷福寿当年亲口对他所述,应该是可靠的。光绪二十年当是李鸿章入值军机之时,彼时圆明园已经过第一次劫掠。李鸿章没有赶上圆明园的胜景,公务之暇私自进入残垣断壁的园中参观,也在情理之中,彼时正值中日甲午之役前夕,真是很难揣测他彼时的心态。据信修明所述,那时乾隆建造的“黄花阵”尚完好,他曾与其他太监进入阵中而迷不择路,幸有野兔跳出才寻得路径。庚子之前,圆明园的守卫其实形同虚设,加上四周垣墙多有颓败之处,根本无法阻挡各色人等入内。当时除了守军、太监等监守自盗外,还有大量盗匪、不良游民和附近百姓来此挖掘哄抢,就连建筑周围的荒土都不放过。专有来此盗掘的,被称之为“筛土贼”,并有谚语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能从荒土中发掘园中文物者也或有之。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驻守圆明园的军队溃败,守护太监逃遁,使圆明园遭到第二次持续性的大洗劫,逐渐酿成公然拆毁建筑、砍伐树木的局面。据宣统时清宫档案记载,每天装运出园的石材木料就有二三十车之多,更有甚者是在园中开办炭厂,将不值得运走的木料和树木烧成木炭出售。民国以后徐世昌、王怀庆等人都曾大规模地运走园中石材,移做他用。应该说,自庚子以后的大破坏又持续了二十余年,但凡园中的地砖、屋瓦、墙砖乃至于椽材木料甚至金属附件,只要是可以利用之物,皆荡然无存。周边百姓的建材原料都能就地取之,俯拾即是。1940年日本占领北京时期,圆明园内被大量开垦,农民平山填湖,种植水稻。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去圆明园时,已经是农田一片,只有大水法、海晏堂一带还能看到几个孤零零的石柱。我想,在永远铭记外国侵略者带给我们的历史伤痛之时,圆明园被焚烧后这近百年的持续性毁灭,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火烧圆明园是什么时候啊

1860年。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扩展资料

圆明园的特色

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