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得知西北王辅臣叛乱的消息后,为何极为震惊?三藩之乱时康熙帝为什么要处死王辅臣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康熙得知西北王辅臣叛乱的消息后,为何极为震惊

有些人背叛,无足轻重;有些比较重要的人或者自己人背叛,伤害才是最大的。“三藩”之乱,对于康熙已是伤筋动骨,王辅臣再叛,可谓雪上加霜。

一、吴三桂反清时,西北极其重要,可以影响双方的攻守战略

吴三桂叛乱后,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官谭弘和吴之茂等人相继响应,并同吴三桂一起谋划,准备从四川进攻陕西。

陕西对于大清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是“边陲要地,西控藩回,南通巴蜀,幅员辽阔,素号严疆”,而且西北地区的重要将领,多数都是汉人,其中有许多人与吴三桂“眉来眼去”已久。“万一奸徒谣惑,以至人心不宁”,一旦有变,吴三桂就能与之串通一气,从侧面进攻京城。这无疑对朝廷是个激大的威胁,所以康熙密切关注西北局势。

康熙多次派遣重臣从陕西进攻四川,征讨吴三桂。康熙十二年底,康熙派西安将军瓦尔喀奔赴川蜀,“凡自滇入川险隘之地”,命其坚守到底;接着,康熙又任命赫业为安西将军,由汉中入川;指定陕西总督哈占、巡抚杭爱负责筹集粮草。

康熙十三年,康熙下令,必须选派专员,假以便宜,相机行事,方可保固边疆。他考虑到刑部尚书莫洛,在陕西任职期间,深得民心,又熟悉当地情形,特地任命其为陕西经略,率领清军驻守西安,并会同各方人马统一指挥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军事。为了让莫洛稳住西北,安心平叛,康熙不仅加授其为大学士,而且赋予他很大权利,凡:

“巡抚、提、镇以下,悉听节制;兵马粮饷,悉听调发;一切应行事宜,不从中制;文武各官,听便选用,吏、兵二部不得掣肘;邻省用兵,当用援者,酌量策应;如有军机,将军总督领兵而行——《清圣祖实录》”

作为陕西经略的莫洛,地位远在总督、巡抚之上,实际上已经是西北的康熙代言人。

同时,康熙还命令陕西总督哈占、提督王辅臣等,要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密切关注“三藩”叛行,他在上谕中说:

“逆贼吴三桂倘有伪札、伪书,潜行煽惑,当晓谕官兵百姓令其举首上闻,尔等皆朕擢任股肱之臣,扞御边境,绥辑军民,唯尔等是赖——《清圣祖实录》”

于是,康熙与吴三桂在西北战场展开一场军事、政治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直接关系到西北占局的,则是王辅臣的态度。

二、王辅臣是关键人物,受到双方拉拢

王辅臣作战勇敢,善待官兵,外号“马鹞子”,曾投降过李自成,后又投降清军,追随洪承畴平定明朝残余势力。

清军平定云南后,洪承畴举荐王辅臣为右营总兵,驻守曲靖,隶属吴三桂藩下。吴三桂多次笼络王辅臣,凡有上好的衣食器物,必赐王辅臣,还多次设宴款待。在共事的过程中,两人也结下比较深的情义。王辅臣离开云南时,吴三桂泪流满面,亲自饯行,并大礼相送。王辅臣接受吴三桂的馈赠,甚为感激。

康熙对王辅臣也比较器重,多次接待他。

有一次,康熙对王辅臣说:我很想留你在朝廷,与你朝夕相处,但平凉是个战略要地,不能没有你驻守。王辅臣临行前,康熙召见他,又说了一堆笼络人心的话,还送了他一把顺治留下的蟠龙豹尾枪。王辅臣泣不成声,伏地不起,万分激动地说到:

“圣恩深重,臣即肝脑涂地,不能稍报万一,敢不竭肱骨之力,以效涓埃。”

同康熙看中陕西的战略地位一样,吴三桂也将陕西看做天下之脊。而他的老部下王辅臣在西北手握重兵,如果能够策动其反清,从西北用兵,自己在湖南进攻,东南则有耿精忠协助。如此一来,吴三桂如虎添翼,就能置清朝于万劫不复。

吴三桂派人送信给王辅臣,极力策动。

王辅臣受到吴三桂的信,也曾想到吴三桂的势力以及当年的深情厚谊,不禁有所触动。但转念之间,他又想到康熙的恩情,吴三桂的情义就不黯然失色。尤其是吴三桂拉着他叛变,这无论从个人情感上,还是君臣大义上,都难以接受。

于是,王辅臣执行康熙的指令,派其子王继贞将送信的人以及吴三桂的信件一并送往京城,交康熙处置。

王辅臣忠于朝廷的态度,让康熙龙颜大悦,当即下令兵部:

“陕西提督王辅臣,久历戎行,劳绩素著,近举首反贼吴三桂所送逆札,遣子奏闻,坚守臣节,益见忠贞,朕心深为嘉悦,前已有旨,事平之日,从优议叙,今应即行加恩,以彰激劝——《清圣祖实录》”

随后,康熙又授予王辅臣三等精奇尼哈番。

三、矛盾的产生

康熙调王辅臣随莫洛征讨四川,王辅臣不想去四川,还要求进京当面秘陈用兵韬略。

康熙考虑到当时的军事形势,让王辅臣不要去京城,如有重要建议,可以直接与惊略商议。于是王辅臣向莫洛谈了几点有关平叛的看法,但莫洛不仅不采纳,反而认为“其意忤谬”。从此,王辅臣与莫洛结下仇怨,相互不信任。王辅臣要求去湖南平叛,结果又被康熙拒绝。

后来,王辅臣请求莫洛增兵,莫洛拨给他两千骑兵,却将王辅臣的良马全部调走。王辅臣十分气愤,到处散布谣言,说莫洛想加害于他。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莫洛带兵行至宁羌州,与王辅臣军营相隔不到二里。之前已有怨恨与不信任,加上两军相距很近,王辅臣担心莫洛对自己不利,就先下手为强,突然发动兵变。

王辅臣叛乱让康熙甚为惊恐,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不仅打乱了朝廷由四川进攻云南的战略部署,而且势必与吴三桂遥相呼应,威胁京城,影响整个局面。

秋媚说:康熙对王辅臣信任有加,绝对想不到他会背叛。但仔细看看王辅臣的个人履历,他一生多次投降,多次追随新主,如同一个花花公子,根本不值得信任。

三藩之乱时康熙帝为什么要处死王辅臣呢

有“马鹞子”之称的王辅臣,也算是清朝荡平南明,一统天下的大功臣。

王辅臣,山西大同人,出身于明朝官宦的仆人家庭,地位非常的低。明末时局动荡,王辅臣辗转投靠在了大同总兵姜瓖帐下,成为其手下重要的将领。

后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灭亡,随后就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一路追击并消灭了李自成。而此时姜瓖也在权衡利弊之下,选择了向清朝投降,王辅臣也随之降清。

然而投降后的姜瓖担心自己会遭到清朝朝廷的猜忌,同时对于清初多尔衮执行的一系列错误的民族政策颇为不满,于是在大同起兵反清,史称“姜瓖大同反正”或“戊子之变”。

在这场姜瓖起兵反清的战事中,王辅臣将自己无畏的勇猛和过人的军事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率兵两次打退多尔衮的亲政,从此名声鹊起,甚至多年后,已经重新投降清朝的王辅臣仍被顺治皇帝提及:

“闻有马鹞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在“大同反正”后,王辅臣重新投降了清朝,并且在辛者库中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被重新启用,并且先后受到了洪承畴和吴三桂的赏识。

特别是吴三桂,可以说对于王辅臣有着重要的知遇之恩。

他先是向顺治皇帝请旨,封王辅臣援剿右镇总兵官,随后又让王辅臣跟随自己攻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彻底荡平了南明势力,在此期间,王辅臣也是厥功至伟。

之后,王辅臣被调任平凉提督,成为了专制一方的大将。

有人说此时的王辅臣已经不甘于寄人篱下,想要自己撑起一片天下,也有人说因为吴三桂之子吴应麒对于王辅臣的嘲讽调拨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令两人关系上出现了巨大的不和。但是不管怎么说,王辅臣调任平凉提督,对于后来历史的发展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

“三藩之乱”爆发,王辅臣在吴三桂和康熙之间,采取了首鼠两端的策略。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乘势作出了撤藩的决定。随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镇守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也上疏请求撤藩,康熙也都予以批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满清檄文,开始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起兵之初,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三藩之乱”达到顶峰。

与此同时,吴三桂想到了曾经的老部下、此时坐镇陕甘的王辅臣,于是吴三桂派人暗中联络王辅臣。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