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927年7月23日,鲁迅到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演两个小时,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同月26日又前往讲演两小时,是同一题目,都由许广平即时翻译成粤语。后整理成文。

文章梳理了四者之间的关系,让我这种初学者都能够有所体悟。

曹操专权,尚刑名,对文学的影响就是使得文章“清峻”,简约严明;反对“清流”,则使文章“通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曹丕的提倡下,文章“华丽”而“壮大”。也是在曹丕的时代,提出了一些文学理论,文学走向了自觉。

正始名士有何晏、王弼和夏侯玄。何晏喜欢研究老庄,喜欢空谈名理和吃药。何晏因为身体不好而不得不吃药,吃的是什么药?五石散。在现在看来,这个东西是毒药,没人愿意吃。但是在当时,因为正始名士带头吃药,人们以为“吃药”是标榜自己有钱、地位高,纷纷效仿。但是穷人不能随便乱吃,不懂药性的人吃了真的会丢了性命。

吃药后得发热,是为“散发”,所以吃完之后不能休息,就要不停地行走,称为“行散”,不懂的人以为“行散”就是走路、散步的意思,是不可以的,这就闹了笑话了。

吃药后不仅会发热,还会发冷。但是和普通的发冷不同,吃药后的发冷不能多穿衣物,反而要少穿,以免损伤皮肤。所以魏晋名士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也因皮肤易破而常穿旧衣物,不能常喜,所以多虱,竟也成为美谈。这在现代社会上是不可想象的。吃药后只能吃冷食,唯一不用冷吃的就是酒,所以名士们也爱酒。吃药之后不能饿着肚子,需要吃些冷食、饮些酒,也使得“居丧无礼”。我们知道,在居丧期间,作为子女是不能饮酒吃肉的,但是吃药后又不能不吃东西,否则会丢了小命,也就违背了居丧之礼了。吃药也使得人们脾气坏,像火药桶一点就着。药吃多了也会有些痴傻癫狂,以至于人们“以痴为好”。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也能看出,东晋以后,人们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而受名士影响的普通人也是如此,饮酒、清谈。所谓清谈,如果没有什么高深的议论,我觉得就是空谈罢了。很多人更像是在“跟风”,标榜自己的“中产阶级趣味”吧。

魏晋名士表面上反对礼教,实则是对真正礼教的忠实信奉者,反对的是“形式化”的偶然的“礼教”。比如曹操杀孔融,不过是给他安了一个“不肖”的罪名,其实曹操本身也并没有多么“肖”,只是因为孔融总是反对曹操,与曹操作对,所以曹操想除掉他。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是如此。

名士对普通人的影响巨大,在我看来,普通人就像追星一样,追寻着名士们的脚步,但是又只能学到皮毛,不得要旨。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乍看着一文章标题,便要以为是如学术论文般严肃而艰深,但读下去才发现,鲁迅先生实在写得有理有据,且通俗易懂,严谨却又蕴含着趣味。

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其实是讲稿,写得实在好看,他谦虚地在末尾说,

“自汉末至晋末文章的一部分的变化与药及酒之关系,据我所知的大概是这样,但我学识太少,没有详细的研究,在这样的热天和雨天费去了诸位这许多时光,是很抱歉的。”

可是,当我读完后,真希望鲁迅先生可以多讲讲相关的内容,短短万字左右的文章,将魏晋文章的风度变化以及和药酒的关系写得又到位又深刻。先生从曹操谈起,谈曹丕,建安七子里着重谈孔融。接着谈何晏,从这里就谈起了药与名士的关系以及后面的发展,略谈正始名士,又重点谈到竹林名士的嵇康和阮籍,最后以陶渊明结束。

这篇文章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有两点:

1.鲁迅先生的见地新颖且有说服力。

文章开始的时候谈到朝代时间长的,一般好人比较多,反之,则少。我看到时不得其理,结果后面鲁迅先生分析说因为朝代长,记录历史的人还是本朝人,当然主要就记录好的,而朝代时间短的,记录历史的是其他朝代的人,当然就更容易记录坏的。不得不说,在理。

鲁迅先生确实很会去揣测分析一个现象背后人的心理因素。这也是这篇文章所展现一个特点。

2.关于药与酒跟人的关系分析,非常通俗,但又一步步分析得深刻。先讲吃药的起源,吃药相关的表现,从外在到内在,又从起源讲到后续人们的效仿。酒也是一样。分析无论是吃药还是喝酒显现出的魏晋名士的态度。接下来又讲到与之相反的另一种名士之风。最后由药与酒分析出人的态度,这里分析特别深刻。先生指出,崇尚礼教的人不一定就真的内心相信礼教,而表面反抗礼教的人内心却可能才是真正相信礼教,为此他还举证了阮籍等人的例子,特别有说服力。

至此,我更加明白,其实读书写作,除了量以外,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自己的思考,思考的方法对不对。鲁迅的思考力可谓卓越。

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 鲁迅原文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
我今天所讲的,就是黑板上写着的这样一个题目。
中国文学史,研究起来,可真不容易,研究古的,恨材料太少,研究今的,材料又太多,所以到现在,中国较完全的文学史尚未出现。今天讲的题目是文学史上的一部分,也是材料太少,研究起来很有困难的地方。因为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在文集一方面有清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其中于此有用的,是《全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
在诗一方面有丁福保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是做医生的,现在还在。
辑录关于这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刘师培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这本书是北大的讲义,刘先生已死,此书由北大出版。
上面三种书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能使我们看出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
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较详一点。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又如有一个人,他和他的姊夫是不对的,有一回他到姊姊那里去吃饭之后,便要将饭钱算回给姊姊。她不肯要,他就于出门之后,把那些钱扔在街上,算是付过了。个人这样闹闹脾气还不要紧,若治国平天下也这样闹起执拗的脾气来,那还成甚么话?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习气,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