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心》?如何评价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心
发布时间: 2023-07-17

如何评价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心》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学习的阿云!

谈起夏目漱石,很多国人也许会感到陌生,但在日本这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大名鼎鼎的程度几乎可以和中国的鲁迅先生相比。

因此,关于你所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先讲一讲他这个人的生平,再讲一讲他的作品和思想,最后在谈他这部优秀的小说《心》

01

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的本名为夏目金之助,其“漱石”之名取自中国的一个典故“漱石枕流”。

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这个词语暗合有归隐之意,而夏目漱石对于这一典故的采用多少也反映出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熟悉与热爱。

同许多作家一样,夏目漱石的人生是不圆满的,童年是灰暗的。

他出生时,原本显赫的家族已经没落,多子的父母并不欢迎他的到来,因此他长时间被寄养在他人家中,饱受寄人篱下的苦楚。尽管十岁时回到了父母身边,但却与家人并不和睦,后最喜爱的母亲去世以后,便长期在外寄宿读书。

这些事情的发生对于夏目漱石的人生影响巨大,这样的经历和命运在他的小说当中也时有体现。

夏目漱石的处女作是被许多国人熟知和喜爱的《我是猫》,但当夏目漱石开始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已经三十八岁,写完便已经四十岁了。作为一个作家,他或许成熟的太晚,但这并不妨碍他大器晚成,迅速地受到人们的喜爱。

夏目漱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包括小说、俳句、汉诗、文论、随笔等。这个从小便喜欢汉学的作家在明治维新的时代浪潮冲击下,却不得不转投西方文学,从事西学研究,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文学理论。

夏目的作品和思想

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日本近代的知识分子,我们后面要谈论的《心》也是如此。这些知识分子受过教育,心里有纯真的理想,对当时的日本社会感到不满,具有十分复杂和深幽的内心,而夏目漱石所作的就是仔细地剖析、具体的表现,展现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普遍面貌。

我们上面所谈到《我是猫》这部小说风趣幽默,是以猫的视野来关照人类社会,因此发现了许多奇怪的地方,而这些“奇怪”则指向了社会时弊和炎凉世态。读过这部小说的人应该都会忍不住喜欢上夏目漱石,因为通过这部小说,我们看到一个幽默机智、活泼俏皮、极具力量的夏目漱石,尽管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他用于排遣苦闷而作。

当然,这就是夏目漱石创作风格中的一种,颇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味道。而他的创作还有另一种风格,即不再辛辣地嘲讽社会,而是将矛头指向人的内心深处,着重剖析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心》即是后一种创作风格的代表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评价这位头像都已经被印在钞票上了的大作家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以林少华的话作为第一部分的终结:

具有东西方高度文化素养的漱石从一开始便同自然主义文学背道而驰,而以更广阔的视野、更超拔的高度、更有责任感而又游刃有余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同森鸥外一并被称为既反自然主义又有别于“耽美派”和“白桦派”的“高踏派”“余裕派”,是日本近代文学真正的确立者和一代文学翘楚。随着漱石1916年去世及其《明暗》的中途绝笔,日本近代文学也就落下了帷幕。

02

《心》:徐缓沉静,震撼人心

《心》发表于大正三年,即1914年,是夏目漱石后期的代表作。

从整体上来看,这部小说的笔调十分徐缓,将所有的故事娓娓道来,但当我们将所有的拼图凑齐,蓦然发现一切的真相时,却不能不感到其震撼人心的魅力。

  1. 推理小说似的格调

初读《心》,我们可能会被疑云笼罩。假如不知道这是夏目漱石的小说的话,我们可能会误入歧途。

作为叙述者的“我”遇见了一个古怪又迷人的“先生”,这个先生虽然总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但在“我”的不断示好中终于和我成为朋友。

然而,先生每个月都去扫墓,祭拜何人却无人知晓,被问及此事便失色不快。先生和妻子虽然表面恩爱,但内里似乎总有隐情,先生的夫人也偶尔将困惑诉诸于“我”。“我”虽然对先生有所怀疑,但却仍旧十分信任,无缘无故却被先生教导在父亲病危之前要分好家产。回家照顾病重父亲的我,给先生寄信未得回应,忽然有一天先生寄来电报让我赶快去见他。

细细读来,这部小说简直就和推理小说一样,如果不是早知道它是夏目漱石的作品,哦们脑子里想的可能就是“惊天动地的谋杀、隐藏极好的血海深仇、表面温和内里深沉的大反派”,诸如此类。

这部小说正有这样的魅力。故事的情节实际上发展很慢,一切都不过是叙述者“我”慢慢的回忆和讲述,就好似一个朋友在和我们闲话家常,讲着自己的故事。但是这故事却一个谜团接着一个谜团,有时候让听者和说者同样陷入困惑。

比如,我们看文中的这段描写:

先生的名字完全不为世人知晓。对先生的学问、思想怀有敬意的,除了和先生来往密切的我以外不至于有其他人。对此我时常表示惋惜。先生则老调重弹,说像他这样的人不配到社会上说三道四,丝毫无动于衷。在我听来,这一回答因过于谦虚,反而像是对社会的冷嘲热讽。实际上先生也不时就如今已成名人的某某老同学横加指责。于是我毫不客气地指出他的这种自相矛盾。(先生与我 十一)

这段话通过“我”的视角,极其敏锐地指出先生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指出他这个人明明怀有才干却将自己隐藏起来,言语间颇有愤世嫉俗、冷嘲热讽之意。同时,也让读者对于先生的身份和过去有了许多的猜测,让我们忍不住继续往下读。

正当我准备照样放回桌面时,结尾一行字忽然闪入我的眼帘:

这封信落到你手上时,我恐怕已不在世上了,恐怕早已死了。

我心头一震,一直七上八下的心仿佛一下子僵住不动。

这段描写是刚刚送父亲离世、焦头烂额的“我”看到先生来信后的情形,一句简简单单的“死亡通告”,不仅仅将“我”打个措手不及,也让读者内心一震,忍不住思考先生的死因以及这封信的来由

与此相仿的段落和情节在小说中很多,这种缓慢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方式将我们完完全全地带入到和先生相处的困惑重重当中,由此小说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引人入胜,因此称小说具有推理小说的色彩实在是不容置疑的。

  1. 复杂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出场的一些重要人物有先生、先生的妻子、“我”、“我”的父亲、先生的旧友k等等。这些人性格各异,身份各异,思想各异,但作者却能够将他们统一在大环境当中,并发掘出这些人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以小说中最主要的先生为例:

首先,先生是一个与众不同、拥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

因此他许多时候都在不经意间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一点在先生许多言行细节上都有表现,而“我”对于先生的坚定认可更是对于他思想和人格的保证。

先生笑着举盅,我没从他的笑里感觉出半点不怀好意的讽刺,同时也未体味出衷心祝贺的真诚。那笑法仿佛在说:因为世人在这种场合都常这么来一句“祝贺你”嘛

这段描写是在“我”顺利以后到先生家里用餐,先生对我表示祝贺的情景。简简单单的描写,便反映出先生和世人的不同之处,他仿佛将一切都看透了,将一切都看作无所谓一般,这种态度正是他独特思想和内心的一个写照。

其次,先生对人的戒备心极强,但在骨子里却十分的孤独和渴望被爱。

他自始至终对于“我”的态度都表现得近乎冷淡,对于自己的过去也闭口不提,甚至于连妻子也摸不透他的心思,但就是这样的先生却让“我”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苦闷。

一个能够爱别人的人,一个不能不爱别人的人,却又不能伸出双臂紧紧拥抱想扑入自己怀中之人的人——这人就是先生。(先生与我 六)

这段话是“我”对于先生的直观感受,几个“爱”字便将先生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孤独勾勒出来,让人忍不住感到心酸。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