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的产品背后,是锐利的设计思
发布时间: 2023-07-11

作者 | 邹欣 责编 | 王子彧

出品 | CSDN(ID:CSDNnews)

几年前,我偶然用一个叫 Zine 的小 app 写了两篇文章,感觉非常好。后来在网上认识了 Zine 团队的创始人 Louis,也喜欢上了他们的另一个 App:Varlens,最近他们推出了记笔记的 App Lattics,一些功能也很惊艳。Louis 的团队 Aura Marker Studio 是从国内发展起来的一个小团队,目前只有八个全职员工,通过跨时区远程合作,但是并没有 996,发布的三个产品反响都很不错,公司盈利情况也很健康,并不需要外界的投资。我想,文字编辑,照相,笔记都是非常拥挤的赛道,在这样的红海中,能做出让人感觉惊艳,还有足够收入的产品,这个团队一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个周末,我通过文字采访了远在多伦多的 Louis。

采访记录

邹欣:你们团队已经创立 10 年了, 我了解到你团队的核心成员原来都在大厂工作吧,为何十年前那个时间点选择单飞呢?什么条件成熟了呢?

Louis:十年前,一方面是个人遇到了一件人生中的大事,让我开始反思人生,认为人不能一直埋头忙碌,还应该需要兼顾生活;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大厂工作了 8 年,做过研发,做过设计,也做过管理,算是端到端的了解了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而我认为自己所具备的经验和能力,应该可以为大众提供更好的软件产品;第三个方面是,那时移动互联网也才刚刚开始,市场有许多机会,所以我决定开始创建自己的团队,希望能走出一条不同于主流的发展道路。

邹欣:你们的第一个产品, Zine,我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用的,但是它刚好解决了我的痛点 – 没有公众号的人要写文章发在朋友圈,需要好的 Web 编辑界面,没有广告。当时有很多文字编辑排版工具,你们为何选择了这个方向呢?

Louis:我自己本身非常喜欢写点东西分享,适逢微博和微信开始发展,那时微博限制 140 字,很难满足分享欲,而我本人对内容的排版比较在意,如果有比较好的排版效果,写作也会更有动力。手机上其实那时候没有这样的 App,所以我们就自己做了一款注重排版的,同时也很容易分享到微博和微信。没想到刚发布就引爆了,被很多媒体报道和推荐,当时也有非常多的明星,大V 都在使用,给我们免费代言,带来了很多用户。

邹欣:后来我在网上认识了你,发现你们团队又做了一个 “手机上的单反摄影 App” Varlens – 我自己拍了几张照片,觉得效果挺好的,一些细节超过了我 iPhone 13 的自带照片 App,能讲讲你们怎么从文字编辑 App 转向了照相 App 呢?在所有手机自带的照相功能都在持续优化的情况下,一个第三方 App 怎么能挑战成功呢?

展开全文

Louis:我其实比较喜欢摄影,毕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买了一部单反相机。而我的研究生方向也是做图像处理工作,参加工作后从事的则是视频编解码工作,也就是在图像和视频技术上,我做了有四五年时间。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以及现在网络带宽的提高,视频和图片变得越来越被广泛使用,而手机自身也完全可以拍出不逊色于单反相机的影像了。手机自带的照相功能因为重在兼顾大众的需求,所以主要提供的是傻瓜操作,而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它的可玩性就差了很多。另外,手机自带的照相功能其实更像抓拍,而不是摄影,前者和拿手机扫码一样,缺乏一定的专业感和仪式感,所以我们决定开发一款让自己也非常喜欢的摄影 App,完全从摄影爱好者的角度出发。

邹欣:最近我注意到,你们团队又发布了桌面写作和知识管理的 Lattics App,我心想,记笔记这个场景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做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习惯的笔记 App,或者是纸质的笔记本,CSDN 还有一个 C 笔记的尝试。这里面还有什么新鲜的招数?还有什么没有覆盖的需求,还有什么隐秘的痛点呢?看了 Lattics 的介绍,哎,的确是有几个打动我的地方,佩服!

Louis:是的,笔记类应用的确非常多了。我们开始做这一块是因为这两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笔记理念,比如卡片式写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比如双链笔记,块元素,知识图谱等等。我们认为在桌面上的确可以采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技术来改造笔记软件,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我们做 Lattics 主要是基于人类大脑的工作模式,和很多笔记只是记录内容不同,我们希望帮助用户能够碎片化记录,也可以很方便地链接这些内容,更可以很快捷的产生一篇文章或者研究报告,也就是最终需要输出内容成果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考虑,我们还有许多重量级功能没有提供出来,暂时需要保密。

邹欣:你们的团队只有八个全职员工,但是产品覆盖了几个方向,你们是如何选择一个产品的呢?

Louis:我们选择的产品方向都是我们自己认为在该领域会有很多独特见解,能在很多方面带给用户新体验的,并且需要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多样化需求的。我们主要专注在面向消费者方向的产品,也就是 2C 市场,因为我们对消费者市场更感兴趣,过去也在这个市场中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和洞察。我们开发的产品虽然看起来跨的领域比较大,但总的方向是一致的,即提升人们的创造力,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好的工具类应用。

邹欣:你们的 App 是以 Mobile 为主要平台的, 很多人认为 Mobile App 赚钱的大好时机已经过去了,任何一个产品类别都已经有很多优秀的产品了,竞争非常激烈,你们怎么看呢?

Louis:是的,我们产品的主要平台都是基于 Mobile 的。从大的趋势来看的确如此,移动互联网过去十年发展的非常迅猛,造富神话的窗口的确已经过去了。不过我们团队创业第一天开始并不是为了造富,而是为了找到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生之路。也就是早在十年前,我们是为了做到 Enjoy Life,Enjoy Work 的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而开始自己的事业的,正如大家所见,其实十年来,能做到这一点的团队依然非常少。

之所以我们还在坚持在 Mobile 平台上开发产品,其实是因为虽然对于巨头们而言,Mobile 市场已经饱和了,但是对我们这样的小团队而言,Mobile 市场却还是一片广大的市场,我们看到的反而是充满了很多新机会的市场,而且十年多来,手机用户们的行为模式和消费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给用户们。

因为我在大厂从事过 6 年的产品设计和创新设计的管理工作,接触过数百款产品和服务,所以深知 Design Thinking的重要。每当出现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消费模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一些新的观念、视角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比如 iPhone 出现之前,其实智能手机就很多了,只是它们并不能直接使用手指触控,而且在拍照、音乐、游戏等能力上很差,主要用于商务人士。而乔布斯则重新考虑了它,把智能手机变成了能够改变大众生活(特别是移动场景中的生活)的产品,而打电话则是一个次要功能了,这内部的逻辑就是 Design Thinking。所以,其实市场一直都有机会,只是看是否具备这种设计思维了。

邹欣:看起来你们的产品都是从 0 开始设计,能介绍一个典型的从构想到第一个正式上线版本的流程么?

Louis:是的,我们的产品都是全新的独立设计,因为其实消费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必须要有一种完全不同于他人的玩法或者体验才可以进入这个市场,如果和其他人一样,其实获得成功的机会反而不大了。

我们的产品流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

邹欣:在产品规划和设计阶段,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是如何解决的呢?是有核心人员做独断的决定, 还是大家投票来决定?

Louis:产品构想阶段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产品经理会去思考意见背后的原因,给予充分的研究和调查。如果的确是产品方向,市场空间,或者商业模式上的问题,可能就会暂停项目,重新思考,需要充分的解决好关键问题才行,关键问题上不能得到充分研究的,我们不会投入开发。我们不会用投票方式,更愿意大家多拍砖,各种方面的拍砖都可以,最好有一个让产品早点被取消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内部鼓励早点把产品掐死在摇篮里,被自己掐死总比上市场上失败要好。

邹欣:在一个团队中,我们要做很多决定,有些是理性的,有些是感性的, 有些是基于某个信念(例如:我相信这个功能很重要,用户未必了解,我就要做出来!), 你们团队是如何做决定的呢?(参考)

Louis:其实感性的决定背后也是理性分析的结果。比如我们团队没有把广告作为的收入来源,这样我们就必须找到能够让用户付费的方法和功能才行,这本身就逼着我们自己需要深度思考,把产品做到极致,而一旦做到,那么这个特征又会成为我们和其他同类以广告为主要收入的产品的最大区别之一,而这一点往往也是护城河,其他人也很难做到。

邹欣:在产品设计的早期,你们如何快速获得潜在用户的反馈的呢?

Louis:我们开发的产品其实都是面向红海市场的,就是市场上已经有大量的同类产品了,我们主要会调研用户对现有产品有什么不满的地方,这些不满的地方,常常就是我们的机会了。

邹欣:团队在设计/实现阶段,碰到了什么困难么,例如, 原来理论上设想可行的路径在实践并不可行?

Louis: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尤其是新产品的第一个版本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