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悬挂三百年的“错别字”,由皇帝亲手所写无人敢说吗?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而我们写错字叫“错别字”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避暑山庄悬挂三百年的“错别字”,由皇帝亲手所写无人敢说吗

实在看不下去了!我来回答一下吧。

这个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流传至今的《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中,李白诗《古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两个“避”字均多一横。唐崔孝公墓和敦煌经卷《二教论》中,“避”的碑别字和敦煌俗字右边辛下也均多出一横。康熙饱读汉文诗书,绝非笔误!还有网上天天说的花港观鱼的鱼字,说啥乾隆有啥好生之德故意少写一个点。全是扯那啥!

同志们!多读书吧。不然这些书法作品的作者泉下有知,会不禁大呼“这他妈本来就这么写的啊!!!”

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而我们写错字叫“错别字”呢

相信大部分人在学生时代都会对语文课本上的“通假字”产生迷惑——为什么古人写的就是通假字,而我们自己写的就成了“错别字”呢?其实,错别字就是错别字,通假字就是通假字,写出通假字的古人也是很无奈的。

先来看一下错别字吧:

清代有两位著名学者对错别字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位是王念孙先生,他表示:“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再文字”,意思是文字就是表达思想的一个工具,其主要用途还是用来表达语言,所以只要念出来大家都能听懂就行了,不管是不是错别字。但是著名史学家赵翼先生就表示,丁是丁,卯是卯,别给错别字找借口。他说:“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意思是只要出现了一个始作俑者,把错别字当成规范字来用,就会误导一大片人。错字就是错字,字确实是用来读的,但是写在书上,就是用来看的。

再来看一下通假字。国史君(国史通论)在之前文章中曾经解释过,我们平时所说的通假字包含了三种情况,即古今字、异体字以及通假字。

第一、古今字

在“汉字六书”中有一种就是“假借”,比如“然”字下边的四点水(灬)其实不叫四点水,而是火字底,它本来就读作“火”,释义也是“火”,所以“然”本来就是“燃烧”的意思。但是后来“然”的意思发生了转变,成了“然后、然而”等意思。所以后世就不得不画蛇添足地在“然”字左边加了个火字旁,用“燃”来表示燃烧的意思。而我们后世再读古书的时候,就把“然”当成“燃”的通假字来解释了,这就是“古今字”。

第二、通假字

之所以出现通假字的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因为咱老祖宗生活的时代,汉字数量太少,就会用字形或者读音相似的字来表示另一个意思,比如“常与村人共”、“共其乏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承其嘉惠”这四句话中都有“共”字,但是每个“共”的含义都不相同,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作者生活的年代,只有一个“共”字,而没有“供、拱、恭”等字。所以,在后世看来,“共”就是通假字,咱当然没有理由说古人写了错别字。

第三、异体字

异体字的出现还是因为古代的知识普及率不高,尽管是同一个源头,但是不同的地域就会让汉字出现不同的发展,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要统一文字。我们建国之后也颁布了规范字,将“涙”规范为“泪”,将“羣”规范为“群”等。

当然,古人也会写错别字,比如清朝已经有了“座”,但是咱中学课本中的《口技》写的却是“满坐寂然”,这就明显是错别字而不是通假字了。

所以,古人写“通假字”有一定的不得已之处,而现在再写错别字就不能以自己写的是“通假字”来当借口了。

为什么现在网上有些人要故意使用错别字

在悟空问答、评论时,有错别字真的在所难免。因为我们不是出版社,也不是名人著书立传,自然也没有必要每一个语句都咬文嚼字,斟酌推敲。还有人故意使用错别字?那不是很清楚,但我觉得故意使用错别字这种现象应该很少。作为我来说,也喜欢写一点东西。由于使用的是讯飞写字,校正的时候一时疏忽大意,个别字词标点符号出现错误也实属难免。笔误就是笔误,我不会说我是故意的。如果是说有故意写错的也是一些网络词或是为了一点搞笑,比较有流行的如砖家叫兽、有木有、杯具等等。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