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事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例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例:
一、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二、林则徐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
三、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
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
四、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且侯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
苏武担心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五、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十七岁,两出定襄,功冠全军;十九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二十一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霍去病是西汉时着名的将领,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耍刀弄枪,并且一直很羡慕率领大军多次打败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舅舅卫青,总想像舅舅那样上阵杀敌,干出一番大事业。

三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事例

1、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

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2、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常常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

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对天下有慷慨抱负,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诸葛亮随叔父逃乱来到襄阳,结草庐而居,躬耕苦读。孤独的诸葛亮游走襄阳,结交朋友,拜见师长,见识和学业大长。诸葛亮偶然听说黄家湾有一位才女黄月英,就想求见结交。不料被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挡在门外。

诸葛亮被黄承彦考来考去,显示出学识才华,但他曝出自己女儿非常丑。诸葛亮若想娶一个漂亮媳妇的话,就另请高就。诸葛亮下定决定,再次登门求婚,黄月英提出一系列难题难住了诸葛亮。

为了和才女黄月英成婚,诸葛亮用毅力、智慧并巧借朋友之势,终于战胜了黄家父女设立的一道道难关,最终赢得美人心。

诸葛亮在隆中完成了学业、交友、成婚大事,磨砺成才,策略惊天,智慧盖世。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发表了千古流传的《隆中对》,毅然出山,谱写出惊天动地的传奇。

扩展资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本义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这无疑不体现了范仲淹宽大的胸怀,包容了世间万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另一个引申义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化学家诺贝尔为研制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实验,最后一次实验他甚至负了重伤,但他却成功了。

由此可见,纵然理想与现实常有矛盾,青年们仍应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远非如此,但经常保持这种观点,却能使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不断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的事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迹中,我觉得雷锋肯定算得上是其中一个。

一九六一年九月,全团上下一致推举雷锋为抚顺市人大代表。雷锋参加完人代会回到连里就担任了二排四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锋也成了全连的四好的班长。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孩,手里还拉着一个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 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愿自己淋得透湿,也不让她们受罪。他们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那对母子安全送到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怎样的励志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让小便带领大家来一起学习一下范仲淹的故事。跟很多的古代名人之事一样,范仲淹在很小的时候吃过很多的苦。在不到一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搬到了一处还算富裕的地方入了继父的家。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个家很富有而放弃自己的学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

范仲淹在学习的时候为了远离闹市而独自搬去寺庙,每次吃的东西跟自己的同学比都十分的骄傲。他的继父和朋友经常带来山珍海味来给范仲淹,但是范仲淹都一一退回去,他认为好的饭菜吃多了便会使人忘志,为了让自己能够专心学习而忽略外在的事物,范仲淹一律拒绝。划粥割齑这一词,便是从中得来,他将米饭煮成粥凝结起来,化为分为几块早上吃几块,晚上吃几块,这便是一天的饭菜。

范仲淹屏蔽外界的一切嘈杂专心于读自己的书,在皇帝来到民间视察的时候,他也并没有去凑这个热闹,真正的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在朝廷被贬到地区任官的时候,他时常会因为自己的不被重用感到神伤,但是相比自己的地位和愤怒,他更加关心的是国家大事。

在岳阳楼上直抒胸臆,想要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而他所书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被后世的很多官员都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这也是为官的最高境界。也正是他这种直率的性格,在朝廷内得罪了很多的人,因为他的某些言论触碰到了一些党羽的利益。但是就算被贬的贬出朝廷,他仍旧十分关心皇上十分关心人民疾苦,范仲淹是一个名垂千古的好官。

你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人及事例吗,要跟网上的那些答案不同的

屈原 忧国忧民投江而死。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中国历史上,像身处垄亩而心怀“鸿鹄之志”的陈胜、“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等这样的人物,真是不胜枚举。但就上述三例而言,也足以说明,历来成大事、立大业者,通常都是对处境的顺逆不管不顾,也不管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