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
发布时间: 2023-07-11

贵州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年1月13日在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贵州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贵州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一周年之际,国务院出台国发〔2022〕2号文件,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和支持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牢记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省人大审议意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建设“四区一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

过去一年,面对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严重干旱、能源保供、债务约束等因素影响和冲击,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市场需求疲软、消费预期转弱、实体经济困难等突出问题,多重挑战叠加碰头,多难问题明显增多,对经济发展影响远超预期。全省上下克难奋进、主动作为,千方百计破解多重约束、解决多难问题,每月分析研究调度经济形势,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部署实施“开门稳”135项具体措施,及时制定出台稳工业、服务业助企纾困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等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扎实开展稳增长六大专项行动和促进经济恢复提振行动,大力推动复工复产复市,顶住了超预期因素冲击,稳住了市场主体,稳住了就业,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一季度全省经济走势总体向好、实现良好开局,经济增长6.6%、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二季度总体平稳,当季经济增长2.5%、上半年累计增长4.5%,分别高于全国2.1和2个百分点。三季度经济受部分市州突发规模性疫情严重冲击,对全省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9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滑,三季度当季全省经济增速出现负增长,前三季度累计经济增速回落至2.8%,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四季度经济恢复好转势头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环比逐月提升。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总量突破2万亿元、达到2.02万亿元。一、二、三产分别增长3.6%、0.5%和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6.8%。城镇新增就业60.92万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和6.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6%。50项计划指标中,11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23项预期性指标顺利完成,16项预期性指标不及预期。

展开全文

一年来,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全面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高质量发展支撑不断增强。用好用足政策红利。及时制定我省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和“四区一高地”实施方案,61个国家部委单位出台配套政策文件、签订落实协议或给予单项支持政策。国务院批复《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贵广铁路提质改造工程、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获批开工建设,争取中央补助资金3673.75亿元、增长14.9%、规模为历年最高。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的103项重大政策86项取得实效,139项重大项目开工81项。不断完善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围绕主战略主定位和“两高于、一达到、四倍增”等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创新完善“四新”“四化”、教育卫生整体水平“双提升”等工作抓手,安排部署科技创新、市场主体培育、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大水网”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粮油生产储备加工能力提升、“三区三线”划定、优化“一群三带”城镇空间格局、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促进居民增收、老龄工作等一系列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工作,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三个转变”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二)集中力量大抓产业稳市场主体,实体经济稳步发展。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建成投产一批重大项目,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占比达27.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专题研究部署酱香白酒、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现代能源等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三个一批”综合整治,颁布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促进白酒产业转型升级、规范发展,白酒产业增加值增长36.1%。按照“一核两区”布局,安排25亿元支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增长115.6%。大力推动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煤矿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新增2处露天煤矿,累计建成投产41处煤矿、释放产能2185万吨/年,原煤产量达1.3亿吨。深入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发电量达2335亿千瓦时。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全力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和“东数西算”工程,贵阳大数据科创城集聚大数据及关联企业超过400家,华为数字经济创新中心落地贵州,华为云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00%,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90.5%,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5.9%,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龙头企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25.5%。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8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7户。产业链不断健全,产品本地化配套率加快提高。产业园区集聚能力增强,完成93个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剥离。要素保障总体稳定,投放“四化”及生态环保基金、新动能产业基金290亿元,中小企业信贷通贷款630亿元。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5%以上。

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建设“三个体系”,巩固提升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质量,辣椒、刺梨、蓝莓等种植面积保持全国第一,食用菌、水果产量分别增长16%和12.9%,“四肉”产量增长2.1%,林下经济加快发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6%。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9%。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农业产业强镇8个。优化经营组织方式,持续完善农民作为种养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39万家,家庭农场达3.5万家,国有涉农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加快推进。

旅游产业化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四大行动”,稳住旅游市场主体,推进18家国有景区“三权分置”改革,采取发放消费券、暂退质保金、供应链金融等方式助企纾困,新增规上限上涉旅企业132家。加快旅游业态升级,织金洞获评5A级旅游景区,新增10家4A级旅游景区、3家五星级饭店,举办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温泉、康养、民宿、乡村旅游等业态不断丰富,都匀毛尖制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开展旅游市场整治“黔锋行动”,持续完善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00座。按照“七个一批”路径,推动青岩·寻坊、乌江寨等闲置低效旅游项目盘活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成立省融资再担保公司,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4万亿元、增长12.3%。A级物流企业达81家,新增贵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建设基地,预计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下降到14.7%。

市场主体稳步发展。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开展领导干部入企走访,建立“政策找企业、企业找政策”机制,实施“纾困增效”专项行动和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出台帮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23条措施,完成留抵退税528.48亿元。新增市场主体74.54万户,累计达436.87万户、增长12.4%,其中企业突破100万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500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40户、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500户、总承包二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09户。新增2家企业上市、累计达39家。

(三)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提振消费,有效需求逐步恢复。产业及配套设施投资强力推进。围绕重点产业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全力扩大投资,工业投资增长9.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5.5%、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投资增长30.9%,占比达14.6%、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87.2%和58.1%。新增94.65亿元专项债支持开发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安排23.7亿元支持76个物流配套项目建设,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50亿元。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持续加力。深入落实“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等超常规举措,持续推进“六网会战”。建成叙永至毕节铁路贵州段,新增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