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入场式变“时装秀”?这是变味的仪式
发布时间: 2023-07-11

文|张宇驰

运动会是许多人关于学生时代的珍贵回忆,而今,这份回忆似乎更“贵”一些了。据报道,不少班级希望在开幕式上亮出风采,在班服、道具上争相攀比。

运动会一年只有一次,同学们希望有些仪式感,本身无可厚非。但花销过大、道具浪费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份仪式感究竟值不值?

高校运动会开幕式,女同学穿公主裙走秀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仪式感。这是人为赋予的行动意义,是人类文化特质和社会联结的直观体现,是维系情感、传递认同的重要方式。春节的饺子、十五的花灯,团圆之月与驱邪之艾,我们熟悉的节日元素,就是最常见的仪式感。

在提倡个性的时代,仪式感的打破和塑造同时进行着。有人抵制情人节的鲜花,生日的蛋糕,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换成一句问候,一次陪伴。当身边的事情纷纷与仪式感挂钩,就成为一种攀比甚至是群体压力。

说回运动会,我们说开幕式表演需要仪式感,因为这是学生时代难得的共同记忆。但除了结果外,联结记忆的过程同样重要。

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台前忙于协调的“头头”,台下讨论起哄的“喽啰”中,也都曾有我的影子。表演了些什么,道具多么出彩,脑海里已然模糊了。但业余却忙于编舞的文宣,带领大家选衣服做设计的班长,吵吵嚷嚷却体贴人意的队伍,以及我暗中换位后身边的女孩,如今谈起仍记忆犹新。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成长本身即是一种仪式感。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设计了什么造型。而在于学生如何参与其中,留下了何种回忆。对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更有创意地展示自己;对即将踏入成人世界的中学生而言,充分团结、理性决策、并为之努力,这个过程弥足珍贵。

“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刃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人生总要处处留痕,但看透仪式感的本质后,便无需拘泥于浓墨重彩,不如体味别样旨趣。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