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生活 伟大的梦想-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文明》杂志制作专刊,以文明传播独特的方式,独家权威刊发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 文明人物特稿 。

专刊首次用文明传播的形式,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平凡生活的生动故事,集中展现了七位常委的从政生涯、个人风格和家庭细节;首次刊登了大量未曾在国内公开出版过的珍贵历史照片;首次以国际化民间传播方式全面展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民、开明、开放、平等的新形象和新风采。并以《文明》的独特视角和国际化的深度视野,全面、系统地解读了 中国梦 。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文明》专刊内容为基础,并添加了习近平等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活动报道专页等相关内容和专题,以飨广大网友。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走向讲台。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59岁的习近平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首位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中共最高领导人。经历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后,走过91年历程的中国共产党迎来新的领航人。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习近平走到了中国政治舞台中央,接过了历史接力棒。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导人,他也站到了世界舞台的前沿。

全中国、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习近平:

如何领导拥有82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更好为人民服务?

如何带领13亿中国人民为实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两大目标而奋斗?

如何引领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的当天中午,习近平同500多名中外记者见面,他坦陈肩负着沉沉的担子,把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使命概括为三个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

这一郑重承诺表明,习近平将担当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信念与追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鲜明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履新后,他在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的梦想作为自己的梦想。43年前,他曾作为知青到陕北农村插队,一干就是7年,他的第一个 官衔 ,是构成中共组织体系 细胞 的大队(行政村)党支部书记。2007年,经过多年基层和地方工作历练的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他随后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5年来,他直接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研究制定,参与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组织实施。

从陕西到北京,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从西部贫困地区到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从东部欠发达地方到沿海发达地区,习近平从政经历遍及村、县、市(地)、省(直辖市)和中央党政军主要岗位。他常说,为 官 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 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 。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的梦想,他在长期政治生涯中深入思考、反复实践,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论述和主张:

在经济建设上,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但不鼓励盲目的、蛮干式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而不能搞拼资源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砖头搬来搬去的空头发展;

在政治建设上,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理念,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执政;

在文化建设上,要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培养民族精神,特别是弘扬 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的国歌精神;

在社会建设上,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强化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幸福生活的观念,齐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类永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在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之前,习近平长期担任地方党政负责人,到中央工作后又主持中央书记处日常工作,主管党务,深知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他重视加强党内法规建设,指导制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党内法规文件。

他反复强调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11月17日,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他大力倡导把调查研究 贯彻于决策全过程 ,强调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尤其对群众 最盼、最急、最忧、最怨 的问题更要抓住不放,主动调研。

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

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 人民 两字 、 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 、 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习近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的挚爱。

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讲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 习近平的人民情怀,来源于他饱尝艰辛的特殊成长经历。

1962年起,年幼的习近平由于受作为中共元老的父亲习仲勋冤案的牵连,遭到歧视。在 文革 中,他受过批斗,挨过饥饿,流浪过,甚至被关押过。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由于窑洞里跳蚤特别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水泡,只得在炕席下洒农药粉来灭蚤。

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摄影/严庆昭

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新华社发

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新华社发

那些年,习近平几乎没有歇过,种地、拉煤、打坝、挑粪 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在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的习近平,是个 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 干活不惜力 、 有知识、点子多 的他,逐渐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不但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黄土地的生活虽然异常艰苦,但也成为他锻炼成长、施展才干的第一个舞台。为增加农田面积,寒冬农闲时节,他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他组织村里铁匠成立铁业社,打造的农具既能自给自足,又能卖到附近村庄增加集体收入。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气,就跑去取经,回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带领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他把村里分配给知青的白面馒头分给乡亲们吃,自己吃糠窝窝。北京曾奖励给知青先进人物一辆带斗的三轮摩托车,那时在当地是十分稀罕的,他却设法换成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扬场机、抽水机等农用工具给乡亲们用。

尽管学业中断了,但习近平对知识的渴望始终如一,读书自学不辍。下乡来梁家河时,他随身带了沉甸甸的一箱书。白天干活,劳动休息时在看书,放羊时也在黄土高坡上看书 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边吃饭边看 砖头一样厚的书 。

1977年,读大学时的习近平(右)。新华社发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离开的那天,全村人排起长队为他送行,很多人不舍地哭了,不少村民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老乡们还送给他一个镶着 贫下中农的好书记 的镜框,表达对他的由衷赞誉。

离开陕北后,习近平始终牵挂着那里的乡亲们。他先后帮村里通了电、修了桥、翻建了小学。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他专程回到梁家河挨家挨户看望,为贫穷老人带去了慰问金,给孩子们带去了新书包、文具和用来提醒上学时间的闹钟。他任福建省领导时,还把身患重病的农民朋友接(温柔干净的网名有哪些:1、盈手赠佳期2、夏树繁花3、零皮冰点4、薄荷微风的夏5、与日暮同辉6、情归何处7、声音好听8、起司奶香猫9、美人如玉)到福建治病,自己掏钱支付全部费用。

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这段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摸爬滚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岁月,不仅让习近平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他对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