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关于感恩的句子(道德经哪一章讲了人要懂感恩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道德经哪一章讲了人要懂感恩

感恩这个理念不属于老子哲学的范畴,老子反对传统的一切仁义道德。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就是说天地社会之中不要讲究这些仁义道德,一切都是自然的作为,一切都应该无为。强调一直随着自然的被动性,而感恩属于主动性。

有感而发10句话,感恩道德经给我的智慧

1、世上最好的保鲜就是不断进步,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和更值得爱的人!共勉!

2,我接受接纳自己的改变不足!人无完美。各自拥有各自优势,找准人生定位。尽好该尽责任,不负美好年华。

3,没有人不面对分离,痛苦。今日的分别为了来日更好的相聚。

4,当你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时,你会选择等待;当你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时,你会选择奔跑。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靠山。

5、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罢了。

6、有时候我们会说很多很多的话,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但是不用自己很多的话语证明,时间和结果会告诉你一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7、凡事都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去面对。不是自己不去强求,是自己总会来的。不用去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8、只管去做,只要我们的法心初心是好的,真诚去做,问心无愧。一切都会心想事成。这是吸引力法则。为无为,则无不治。

9、一切事物,有果必有因,因果定律永远不会变。种善因,得善果。一切“道”知道。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0、不念过往,不惧未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道德经》第23章 道亦乐得

【经典故事】

一个人在漆黑的夜里走在一条偏僻的路上,若是有个人跟在你后面,你快他快,你慢他慢,你停他停,你会害怕吗?遇到这种情况时,估计很多人的心理会崩溃的。是啊,这实在是有点恐怖啊!

你想过没有,在我们的人生中,也不是我们一个人独行,总会有人与你相伴。这当中既有你喜欢的, 也有你厌恶的;很多时候,是不期而遇;不少的时候,也会离你而去。这是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生活现象。
让我们再往深处想一下: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时常会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一直跟随着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如影随形般又像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种不离不弃的伴侣。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在世界上,《道德经》被誉为“东方圣经”,又有“万经之首”之美誉。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个容器。可往里装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任务。糊涂的生命,如同一个垃圾桶,生命中装进了很多负能量!

人生的痛苦与挫败,不是自我的哀鸣,而是心灵垃圾散发出来的臭味!觉醒了的生命,就是懂得了将历经千年检验的圣人智慧装进自己的生命中!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看看人生中是什么一直陪伴着我们吧!

【经文原文】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在这一章中,借助于自然现象给我们讲解了

1、【 希言自然。】

这说的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客观世界其实是很少向外表达它的意旨的。再深一层的意思就是:真正的“道”是不需要去多“言”的。生活中也是这样啊,你是什么人,不在于你怎么说, 而在于你怎么做。在我国古代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到天地被形容为一个平时喜怒不形于色的帝王, 总是默默地、冷冷地、暗暗地观察着世间百态。

2、【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飙风乱刮也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这些又是谁在操作主宰呢?是天地(也就是自然)。 “飘风骤雨”是破坏式的,而“和风细雨”是建设式的,而“道”是“利而不害”的,“德”是讲“好生之德”的, 所以“飘风骤雨”是不符合“道”和“德”的,当然就不能让它持久。与天地相比,人类的力量真是微乎其微了。因此,那些不符合“道”和“德”的逞强施暴的事情,人类就更加做不长了,这是一个简单的推论。

3、【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从事道(顺其自然)方面修炼的人, 就能和道融为一体同于道,从事于德方面修炼的人,就能和德融为一体同于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要被道德所抛弃。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促使道能很容易接受他;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的支持也促使德能很容易的接受他;失去道德的人,就会得到失德人的接受(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惩罚)。你做的事情符合“道”这个层次的要求,“道”就会来到你身边,给你“道乐得之”的待遇;你做的事情符合“德”这个层次的要求,“德”就会来到你身边,给你“德乐得之”的待遇;你做的事情符合“失” 的条件了,“失”就会来到你身边,给你“失乐得之”的待遇。

【本章核心要义】

老子在这一章中,主要讲了两个核心要义:一个无常,一个恒常。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所面对的、无法回避的两个事实。

第一个“无常”:借着飘风不终朝这样一个自然现象,来告诉我们世间一切都是变化的,人要懂得,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凌驾于规律之上,当然,即使你想凌驾规律之上也是徒劳的。因此, 人要学会顺应,而不是用自己的主观愿望与自然规律相对抗。老子关于“无常”的思想是在告诉人们: 别离开规律自己去想什么美事,一切都会变化的,想用狭隘的自私念头让自己的好变得永恒是不可能的。

天地掀起的暴风骤雨都不能够长久,老子借自然规律来阐释人生规律,因为人生就在自然中:一个人得势时,不要欺凌弱者,因为在位的人也都有下台的时候。一个人强大时,不要瞧不起不如自己的,因为任何强大都很难永久。修道有德,一切的善良和慈悲,形式上是对别人好,事实上是在播下自己未来的善种和丰收。这就是生命价值的时空观,是在现实和未来两个时空维次上进行思考的智慧。

第二个核心要义——“恒常”:虽然说一切都在变化,但也有一个不变的力量一直跟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这就是恒常的规律,就是大道。你看不见它,但它却像个忠实的伴侣一样陪伴着人的一生。

由此可见,老子才是现代人很熟悉的“吸引力法则”这一思想的最早的阐释者。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到他身边,人生所遇到的,都是与自己类似的人。你自己有道,就会有有道的人来到你生命中;若是自己缺德,也会遭遇很多缺德的人;若是家族修行有德,不仅仅福泽子孙, 也会遇到很多贵人。总之,你所遇到的,看起来是一个个的别人,实际上,都是心中的自己。于是, 就有了这样一个论断:你所遇到的不是别人,都是自己,只是你并不认识全面的自己。也许有的人看不懂,觉得身边出现的人跟自己不相似啊?实际上,这不是看不懂别人,而是看不懂自己,是看不见自己身上的问题,来到身边的人只是一面镜子,在来映照自己身上的问题。正如道德心经中所说的:“万物皆为镜,万般皆为镜中我”。

正所谓“行得善事,善神随之;行得恶事,恶鬼伺之”,“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真正修道的人,道就会加持与他;顺应道的规律做事的人,就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顺天则昌;以卑鄙品质做事的人, 不好的信息就会与之共振,渐渐地周围就会聚集很多类似的人,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一个人身上负面的信息吸引了一群相类似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