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叫百里守约(曹操之子房,王佐之才荀彧,他到底是怎样死的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曹操之子房,王佐之才荀彧,他到底是怎样死的

谢谢邀请!

荀彧字文若,是颖川郡频阴县人,他的祖父荀淑,字季和,曾任朗陵县令。在汉顺帝,恒帝期间颇有名气。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任济南国相,荀彧的叔父荀爽任司空。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之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后见绍终不成大器投曹谋臣,很得曹欢心。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汗马功劳。曹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可见关系非同一般,地方非常尊贵。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应得到九锡的赏赐,荀彧认为曹操起兵的本意是匡扶朝庭,安定国家,问题就出在这儿了,曹操很是不爽,借出征疏远荀彧,把他凉在一边,这也是荀彧不成熟的一面,怎么就不明白曹操的心意呢?他也许忘了自己是给曹操打工,而不是主宰曹操命运的使者,自己的身份没弄清楚,可怜一世聪明,在政治上如同弱智,曹操真会把一个已腐杇的汉朝再扶起来,荀彧于当年十二月忧郁病亡,第二年曹操就晋级国公了,也可以这么说,荀彧跟曹操多年可谓忠心耿耿,他还以为在为汉朝办事,道不同不相为谋,对曹操的心事并没有揣摩清楚!书呆子也!


曹操心腹大臣荀彧晚年为何反对曹操称晚王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事实上曹操要称国公的时候荀彧就已经反对了。当时董昭等人计划劝曹操进位国公,私下里找荀彧商议,但是荀彧却说他觉得曹操起兵是为了匡扶汉室,是忠贞之举,不应该贸然进位为国公。

《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记载: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由这段记录可以知道,荀彧死于建安十七年,那时候曹操称公的事情刚刚提上议程。而曹操称王是在建安二十一年,因此荀彧只是反对曹操称公,而没有反对过称王,当然如果他还活着我想他会反对的。

(曹操称王时荀彧已死去多年)

那么荀彧为什么反对曹操进位国公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作为汉室老臣,荀彧对复兴汉室还抱有幻想。

当初董卓乱政之时,荀彧不想助纣为虐,于是辞官回乡,并带着族人去投靠了袁绍,之后认为袁绍难成大事,所以转投了曹操。

当时的曹操是唯一一个迎奉天子的诸侯,并且南征北战、治理地方都颇有建树。而荀彧之所以投靠曹操是因为他觉得曹操是汉室的忠臣,想要辅佐曹操匡扶汉室。因此有人要劝进曹操,荀彧自然不会支持。他可是要恢复汉室的,不能容忍别人的僭越。

(荀彧是汉室忠臣)

第二、荀彧觉得曹操本性未改,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理想

早期的曹操和荀彧一样都是忠于汉室的。可是随着权利的提升,曹操渐渐有了一些别的想法。董昭等人的劝进未尝没有曹家在背后推波助澜,可是这些荀彧却不知道。

甚至直到这个时候,荀彧还认为曹操是忠于汉室的。面对来提议曹操进位国公的大臣们,荀彧说曹操起兵的本意是安定国家、匡扶汉室,他怀着忠贞的诚心,保持着谦让的品质,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曹操是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进位公爵的。

曹操虽然对荀彧的说法感到不满,但是也不会在明面上暴露出来,毕竟他还是需要汉室忠臣这一块牌匾的,于是荀彧就成为了曹操进位国公的一道障碍,直到荀彧死后曹操才进位国公。

(荀彧与曹操,剧照)

综上所述:

荀彧反对曹操称公而不是称王。而荀彧之所以反对曹操称公是因为他忠诚于汉室,并且他认为曹操也忠诚于汉室,所以他觉得曹操不进位公爵对自己、对曹操、对社稷都是有好处的。

对于曹操日渐膨胀的野心,可能荀彧到临死之时才幡然醒悟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三维策论(以上图片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为什么荀彧建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晚年又反对曹操

首先要明确一点,“挟”的意思是“挟持”,这话是不能放在场面上说的。故而曹操阵营中的所有人都从来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话,他们用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意思就是尊奉天子号令那些有不臣之心的臣子,这就冠冕堂皇,挑不出毛病。倒是《后汉书·袁绍传》中记载了袁绍的谋士沮授劝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那也只能是暗地里的建议,才会说的比较露骨。而我们现在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也是《三国演义》中其他阵营的人这么说曹操,都不是曹操和他的属下们自己说的。

解释清楚了这个问题,就可以言归正传来说说荀彧了。荀彧是曹操早期非常倚重的谋臣,出身名门,被称为“吾之子房”,将其比作汉初张良,足见智谋之高。他在曹操阵营内部争论是否要迎奉天子的时候起了关键作用,认为迎奉天子有利于曹操凝聚人心,稳定大局。最后曹操听取其意见,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曹操成为汉朝丞相,从此多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而汉献帝也与曹操阵营绑在一起,“荣辱与共”了。故而,荀彧支持“奉天子以令不臣”既是为曹操的战略考虑,也是他忠于汉室,希望汉室复兴的表现。

但是,曹操阵营的文臣武将却不是一条心。绝大多数的曹操亲信都是只知曹操,不知汉献帝,唯曹操之命是从。甚至出现了诸如夏侯惇这样耻任汉职,只想要丞相府官职的人。同时还有另一批,虽然人数极少,但他们心向汉室,至少是希望维持汉王朝正统地位的臣子,荀彧就是其中代表。

后来荀彧为什么要反对曹操?因为曹操要称魏公,加九锡。这点为什么这么重要?还要源于西汉建立之初的白马之盟。刘邦在建立汉朝后,逐步除掉了几个异性王,最后与群臣定下“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的原则,是汉王朝维持下去的基础。只有刘姓宗亲才能封王,其余臣子即使有功,最多封到侯爵。做到公爵就已经“僭越”,只有西汉末年王莽曾经获封“安汉公”,曹操称魏公,已然是在走王莽走过的路,王莽最后篡位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荀彧为了汉室安危,不希望曹操会逐步走上篡位之路,才会旗帜鲜明的反对。另外,加九锡也是一样,那是九种超过一般臣子规格的仪仗,获得九锡,就是在群臣之上,与皇帝的区别越发减小,“君不君臣不臣”。

荀彧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因为那时候汉室的利益与曹操集团绑在了一起,既帮助汉室又帮助曹操。而后来反对曹操称魏公,则是因为称魏公是汉室与曹操集团的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时候荀彧选择了挺身而出保护汉室利益。但是,因此也损害了曹操集团的利益,成为了曹操专权路上的绊脚石。所以荀彧对曹操“没用了”。但他的位置太高,公然站在曹操对立面势必不能让曹操容忍,所以荀彧只有一死,既让曹操舒心,也成全了自己的名声。

荀彧为什么建议曹操杀刘备

谢谢邀请! 荀彧是一心向汉的汉臣,一生像匡复汉室江山,使汉朝得以延续。这一点,其实和刘备是基本相同的,可是荀彧却积极劝说曹操杀了刘备。这是因为,那时的曹操也是汉臣,曹操起兵,也是为了努力恢复汉室的,所以荀彧认为只有曹操才能真正的完成大业,曹操代表的正统的汉朝。荀彧不是很认同刘备这个人,中山靖王之后的说法,他认为刘备不是久居人下的人,以后必有不臣之心,所以积极建议曹操杀了刘备。果然,后来刘备成功脱离曹操,成了曹操最大的对抗者之一。 其实不是曹操看不出来,青梅煮酒论英雄是,曹操就说了,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尔!曹操心里明白。他是听了郭嘉的话,郭嘉说,现在丞相招贤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