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濮阳市油田第十二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行动研

 

2023/7/11 13:12:13 ('互联网')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站稳脚跟的关键。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融合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新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挑战。在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同时,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基于此,本文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原因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作用

(一)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眼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包含着历史文化知识,还有地理知识、语言知识、传统美德,还包含着几千年来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学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中华民族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1]。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学习中可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一些特殊的传统节日以及民族风俗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三)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一些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魅力所在。我国传统道德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

(一)挖掘教材资源,展示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想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应以课本教材为切入点,加大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并整理相关的文化资源,分析这些文化资源与课本教材是否相关,使文化资源融入恰当之处,引领学生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至今也是一种美谈,该故事刻画了司马光从容冷静、聪明坚定、大智慧的人物形象[2]。虽然很多学生对司马光的故事并不陌生,但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司马光》的呈现形式为文言文,此时学生对文章的了解较少,教师应采用深度挖掘的形式,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为学生讲解朗读文言文的技巧、注意事项,如何控制好文言文的朗读节奏等,鼓励学生通过简练的语言阐明文言文描述的故事情境,分享在阅读《司马光》后的心得体会,由此可以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特点。

展开全文

(二)借助传统节日,推动学生增强文化认同

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键性要素,不仅展现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热爱祖国的情感,也表达了相应的生活习俗及文化特征。所以,为了使传统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提高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小学语文教师应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侧重于对传统节日的讲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都具有差异性,而且都具有独特的背景故事。如每年端午节都要吃粽子、摘艾草、赛龙舟,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每年中秋节都要吃月饼、赏月,月饼和月亮都象征着团圆。为学生教授令其熟悉的传统节日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沉浸在学习中。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清明》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多媒体为切入点,将相应的诵读视频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跟随视频一起诵读,告知学生清明节除了是一个节气外,也属于传统节日。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朗诵这首古诗,并借助工具书想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对课文的内涵产生明确认知。最后,教师应进行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清明节这天人们为什么要扫墓、献花?很多同学都回答: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思念。此时教师可以介绍清明节所蕴含的弘扬先人品格、纪念先烈的文化内涵,确保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加强烈。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一项积极措施,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避免学生的文化认同过于薄弱。

(三)强调课外传统文化内容的拓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天然教材,对于学生三观和学生良好技能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渗透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是在利用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基础[3]。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实践就有充分的必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带学生去纪念馆、博物馆和历史遗迹感受历史的厚重,汲取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兴趣。

例如,在端午节,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学习如何包粽子,了解龙舟比赛的一些比赛规则,在课堂中向教师和同学汇报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历史;在重阳节,教师要让学生们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给爸爸妈妈洗脚,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父母的辛苦,加深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教育文化材料的内涵,了解传统文化,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态度,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四)依托古诗教学,突出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古诗教学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古诗的描绘独具特色,不仅具有优美的语言,还具有美妙的意境,开展古诗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避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为了使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内涵、中心思想的过程中更加顺利,教师应将教学情境的创设提到日程上,以情境为核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描绘的古诗情景中[4]。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清乐平·村居》的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情境创设当作教学的第一步骤,鼓励学生与生动的教学情境融为一体,深刻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内涵,了解具体的主旨,深入感受诗句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契合度,着重为学生讲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在此类教学方式的帮助下,可以降低学生掌握古诗词内优秀传统文化的难度,使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了解更加深入,不仅可以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帮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结语:

总之,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思考,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之间进行有效的融合,以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5]。

参考文献:

[1] 李想. 核心素养要求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分析[J]. 2021.

[2] 李玲玲.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分析[J]. 内蒙古教育, 2022(14).

[3] 李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 学生电脑, 2021, 000(005):P.1-1.

[4] 魏俊华. 弘扬传统文化,优化教育改革——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J]. 东方娱乐周刊, 2022(6):3.

[5] 陈骥.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分析[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19):2.

供稿:薛春江 王爱娟

组稿:马培玉 周珂 刘社峰 纪威 王学康 郭松达 胡长川 王晨 韩培源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