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死后,为何她的母亲说了一句:还好,我儿子死得不太冤枉?鲁迅的妈妈是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鲁迅死后,为何她的母亲说了一句:还好,我儿子死得不太冤枉

我觉得鲁迅母亲之所以这么说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鲁迅虽然死去了但是依然有那么多人去拜祭他,这是很难得的一点

鲁迅当时有报道说是因为胃病去世的,也有说因为别的原因的。他死去的时候来了很多名人、有头有脸的人物来拜祭他,当时他的死轰动了整个上海呢!这种待遇不是普通百姓都有的,所以我觉得他母亲的意思就是说他虽死了,有这些人记得他、惦记着他这辈子也值。

第二、鲁迅虽然死得过早,但他学了那么知识,还留过学

鲁迅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但是他非常幸福。他有一个非常开通的母亲,他母亲非常支持他学习,一直在功他念书、出国留学。从某种角度讲鲁迅后来的成就,和他母亲在学习方面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母亲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供他出国留学。

在那个年代出国留学一般家庭都办不到的事情,被这一个裹脚的妇人办到了,真让人佩服。

第三、鲁迅没有被封建婚姻所束缚

鲁迅婚姻方面有一点遗憾,他娶了自己不喜欢的女子做自己的媳妇。这是封建社会遗留的陋习。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母亲这样做也是为鲁迅好,也是年代限制了他母亲的思想。作为母亲我相信她母亲一心也是为鲁迅好,想要多一个人照顾自己的儿子,她知道自己的儿子一心只为学习,生活总需要人照料。

后期鲁迅跳出封建婚姻的束缚,最终他娶了自己的学生许广平。估计母亲也是觉得鲁迅在爱情方面这辈子也没白活,只是苦了鲁迅的原配妻子。

鲁迅的妈妈是谁

鲁迅的母亲鲁瑞可以说也是出生名门。她的父亲曾经在户部做过主事,后来因病辞职回家。鲁瑞生于1857年,在八十七岁高龄的时候即1943年在北京辞世。她的一生也可以说比较坎坷。先是经历了鲁家的家道中落,后又经历了周家的家道中落。在她年轻的时候,丈夫因病去世,而人到晚年之时,又痛失爱子。她在六十岁的时候离开故乡,随子北上,一直没有能够再回家乡。晚年又独居北京,只与朱安女士为伴,直到走完她的人生之路。对于自己的母亲,鲁迅有着难以言说的心情。一方面,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孝子,对自己的母亲既敬且爱。另一方面,在思想深处,他与自己的母亲又有许多难以认同的地方,因而常生苦恼。不过,从表面的日常生活来看,鲁迅对自己的母亲确实是尽到了一个儿子的责任和关爱。即使是在对待老人,赡养双亲的方面,鲁迅亦是一般人的表率。

她不仅是妈妈,更是她自己

鲁迅母亲鲁瑞是个乡下姑娘,她的父亲发愤努力考中举人,有了点身份,鲁瑞嫁到城里的大户人家周氏新台门。

那时的周家,已是强弩之末,很多周氏子弟,考功名考不中,做工经商,抹不开面子,也不肯受那个累,整天抽大烟,坐吃山空,一个个灰头土脑,瘦骨嶙峋,无精打采。

鲁迅的一位族叔跟鲁迅弟弟周建人说:“我们周家的气数尽了,你看,台门里出来的人,一个个像败蓬时的钩头黄瓜。”这个比喻真是贴切得触目惊心。

周瑞的到来给周家带来久违的新鲜气息,她在一个濒海的村庄长大,村庄里水道纵横,民风质朴。在这里长大的鲁瑞,既有书香门第女儿的教养,又有农家女儿的健康活泼。

周瑞婚后不久,她的丈夫周伯宜考中秀才,再不久,她头胎生了个儿子,这是周家智兴房的长子长孙。消息传到京城里,在京城里做官的鲁迅祖父十分高兴,给孩子取名为周樟寿,希望长孙像樟树一样长大成材,寿高百年。

周樟寿就是周树人,后来的鲁迅,他是周家智兴房的长孙。

后来,鲁瑞又生三子一女,智兴房成为新台门最兴旺的一房。

1893年,鲁迅祖父周福清试图行贿浙江乡试主考官,事败入狱,判了斩监候,等待秋后处决。鲁迅父亲周伯宜受到牵连,被革去秀才功名。

周家新台门人心惶惶,鲁瑞心里也害怕,但她表面上仍然神色平静,她把大儿子二儿子送到乡下亲戚家避难,把丈夫考试用的考篮和考试复习资料收起来,以免丈夫看到,触景生情,心中悲伤。

屋漏偏逢连阴雨,鲁迅父亲在双重打击之下,像台门里那些不肖子弟一样,染上大烟瘾。这既增加了一笔不小开支,又让他的健康受到很大影响,他病倒了,开始吐血。

在鲁迅父亲生病的几年间,鲁迅母亲无微不至地照料他。人们说藕汁补血,她就每天早上起来给丈夫榨鲜藕汁喝,饭前总是给丈夫烫上一壶酒,给他买新鲜的水果和新鲜的鱼虾补身子,在窗下给他设了一张桌子,让他独自饮酒吃饭。

鲁迅父亲由于精神苦闷,经常莫名其妙发怒,无缘无故地把饭碗和酒杯从窗子里扔出去,摔得粉碎。

鲁迅母亲静静地站在一边,不恼怒,也不劝阻,她知道丈夫的怒火不发泄出来,对身体更不利。她总是等丈夫发泄完了,拿着扫帚把地上的饭菜碎片收拾了,柔声细语地问丈夫:“你还没有吃东西呢,肚饥了吧!你看吃点什么?是给你放一碗面,还是到东昌坊买一碗馄饨?”

鲁迅父亲心情平静了些,就说:“有冷饭,就烧口咸泡饭吧。”鲁迅母亲连忙去厨房,烧一碗热腾腾的菜泡饭给丈夫端来。

鲁迅父亲的病越来越重,鲁迅家里为了营救祖父,已经把田产卖了不少,房屋是祖宅,不能卖。鲁瑞只好拿出不大穿的衣服首饰,让长子鲁迅抱着到当铺里去典当,当出钱来,给丈夫请医抓药。

生活的窘迫,鲁瑞默默承受,从不向丈夫流露,更不向他抱怨。鲁瑞没日没夜细心地照顾丈夫,仍然回天乏术,九月的一个夜晚,鲁迅的父亲永远走了。年迈的婆婆、坐牢的公公、四个年幼的儿子、公公的小妾幼子,这一大群人的生活,就要鲁瑞一人承担了。

鲁瑞的儿子们已经没有条件像祖上那样走科举之路。长子鲁迅通过一位族叔的关系,到南京路矿学堂去读书。次子周作人到杭州陪伴坐牢的爷爷,后来进了南京水师学堂。

鲁瑞在丧夫不久,又承受丧子之痛。幼子周椿寿患小儿肺炎去世。热闹的一家人七零八落,只有三子周建人陪在她身边。

鲁迅就读的南京路矿学堂和周作人就读的水师学堂都是新式学堂,不收学费,还有生活补助。这种学堂是技校性质,毕业以后在路矿当工程师,在轮船上当管轮,台门子弟瞧不上这样的职业。鲁迅每次穿着学堂的制服回家,台门里的人总耻笑一番。

鲁瑞每天生活在台门里,人们的议论不会对她没压力。如果她死要面子,把儿子留在家里。鲁迅很可能像别的台门子弟那样染上烟瘾,一辈子颓废下去

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很争气,考上了去日本留学的官费留学生。鲁迅回国的时候,人们发现他剪了辫子,台门里炸了锅,人们纷纷指责鲁迅是周家的逆子,让鲁瑞管教管教儿子。

鲁瑞神色平静地说:他还来信让我剪发放足呢。人们一听鲁瑞要剪发放足更惊骇了。鲁瑞真的放了足。她把已经定型的脚泡在热水和醋中,泡软了,在脚趾间塞上棉花,把已经弯曲变形的脚趾尽量矫正过来。

鲁瑞的做法,在台门里引起惊涛骇浪,人们给她的脚起绰号“南池大扫帚”,说她要嫁外国鬼子。鲁瑞故意怄他们说:“这倒真是难说的呀。”注意时间,这时还不是民国,而是清朝末年!一个小城的家庭妇女放足,把两个儿子送到国外,是很有勇气与牺牲精神的。

鲁瑞唯一没舍得把三子周建人放走。周建人一边在县学堂读书,一边自学生物学,后来,他在家乡当上了小学校长,第一个月,他领了八块大洋薪水。当时,两三块大洋可以买150斤米,八块大洋买米够养活一家人。

周建人欣喜地把自己挣的第一份工资送给母亲。

鲁瑞没收,她歉疚地跟周建人说:“家

微信